教育,如何承受评价之重

教育,如何承受评价之重

ID:31144743

大小:6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6

教育,如何承受评价之重_第1页
教育,如何承受评价之重_第2页
教育,如何承受评价之重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育,如何承受评价之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敦育,如何承受评价之重昨天下午,在繁重的命题任务中抽身到四十七中参加全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专题培训会,会上聆听了原美国教育考评局ERB心理测评技术总监杨志明博士的报告。他的报告名为《屮小学生健康成长综合素养评价》,讲得深入浅出,条分缕析,中美对比,发人深思。杨博士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方法概述、问卷调查、文字推理和数字推理。第一个是评价的方案(或内容),后三个方面是测评的手段。他认为当今的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综合素养包括学业成就、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并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以言语推理和数字推理

2、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环境、条件、目标等影响学习动力的诸多非认知品质和包括时间、任务、交流、合作在内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测评。随之展开的是各项内容测评的途径及目的,最后是问卷调查、文字推理和数字推理三个方面的测评方法举例。听罢杨博士的报告,我不禁有所思索。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评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更是备受关注。新的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已是对以前注重“能力”的超越和进步,而“核心素养”更关注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潜质、素质等,它是个全

3、方位的视角。但是,在如今的考试制度下,如何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确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有人曾说,只有教育改革成功了,才能算得上改革真正成功了。可见,教育改革之难、之艰、之重。而评价改革是制约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从评价制度的改革入手或许是一种良策。当今,影响最大的评价就是高考,高考如何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家颁布的教育改革规划中可知,国家已经意识到评价改革的重要性,而从今年的高考试题中也能洞悉一些变动。从八九十年代注重识记类知识的考查到如今注重能力考查,这是个很大的进步。高考会发挥“指挥棒”的

4、作用,高考怎样考,教师就会怎样教。以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为例,试题以能力立意和文化立意为主,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能力,并关注语文学习屮的文化因素。有哪些能力呢?比如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尤其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变革,其实是引导对学生以思辨为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种种迹象表明,单靠题海战术很难在今后的高考中取胜。当然,高考的评价改革才刚刚起步,步履稳健,很需要进行更多、更科学的改革,才能适应国家选才的需要。只有评价制度改革了,再配套进行课程改革,才能避免

5、越改越乱的尴尬局面。而没有配套的自上而下的措施,任何的改革都会收效不大。否则,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形同虚设,在诚信日益缺失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还不敢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只能是作为参考。另外,既然高考这种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评价不容冒险,但小范围的评价改革还是大有天地的。比小学和初中,升学压力较小,可以进行更彻底的评价制度改革。比小学为例,期末时儿子的语文考试就摆脱了单一纸笔测试的传统评价方式,而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再加上平时的表现,综合给出分数,每个学生还拥有一份成绩分析单,可

6、以看到自己在某项的得分在全年级处于什么位置,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这种评价制度的改革虽然还有精细化、过程性、科学性方面的不太成熟的地方,但毕竞是一种评价改革的新面孔,值得肯定。其实,如果小学能够破除小升初的乱象,中招具备自主命题权,我们就可以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放手进行大范围的评价改革试验。宽松的升学环境太重要了,为什么北京、上海综合素质评价做得好,重要因素就是他们从高招、到中招、到小学,都拥有自主的命题(评价)权,并且当地的高校众多、录取比例超大。我觉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进行有益、大胆的评价制度

7、改革的尝试是非常可取的。其次,对于学生除学业成就之外的,或者说包含在学业成就之中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当今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况且高考改革会带动中考改革。杨博士提到“要加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的发展,可以减负”,这点对于学科教师很有指导意义。因为,当今学生负担较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做重复性的训练,“熟能牛巧”,多练就会熟练,就争取更多的考场时间得更多的分数。这里面诚然有考试试题设计述需改革的原因,应改革到不是通过强化训练而得高分,而是通过学科素养来得高

8、分的程度。但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心里都没底,都不认同通过高层次的能力训练能够事半功倍,他们都没这份自信,不敢冒险。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教师对学科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理解不透彻,但看到众多“有经验”的教师都那样做,就随波逐流了。以中考语文为例,古诗文主要考查课内篇目,所以有些教师在复习时基木上就是强化记忆,让学生记住答案,以不变应万变,反止试题跑不岀课本的范围。并且,这种苦果让高中语文老师尝尽,学生到了高中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极差,但提起诗句背诵又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