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

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

ID:31154695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7

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_第1页
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_第2页
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_第3页
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_第4页
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荒谬性  摘要:汉代赵岐对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不孝有三”的解释与孟子本人“不孝者五”的阐释相去太远,荒谬至极,与孔子、孟子的孝道思想完全不符,但却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赵岐孝无后祭祀  一、什么是不孝  怎么做才算孝,孔子有很多论述,但对于怎么做是不孝,却没有直接的资料记录。孔子的弟子曾参论孝与不孝的内容很多,但都与结婚、生育无关。孝,说到底,就是做子女的要尊敬父母,善待他们,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曾参认为孝有大孝、中孝、小孝之分。能做到大孝的人固然不多,可一般人都能做到中孝、小孝;只有让父母蒙羞或危及父母的,才是不孝之人。

2、  孟子对孝也有很多论述,这里暂且不提。对什么是不孝,孟子有两段相关的论述,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一是“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而且二者都在《孟子?离娄章句》中,相去不远。  在后一段意思的理解上,人们没有多大歧义。“不孝者五”9中的前三者是说儿女自私,有条件或有能力赡养父母而不对父母进行赡养;后两条是说儿女嫌父母丢脸面(一说让父母蒙羞),或儿女给父母带来灾祸。这五

3、条中只要有一条符合,那么儿女就是不孝;除此之外都算不得不孝,当然未必都算得上大孝。  至于前一段的理解,人们一般都采用东汉末年赵岐(约108至201)的注释。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孟子》注本,其他注本包括朱熹的《孟子集注》基本上都延用了赵岐的注释。  在《孟子集注》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下面,朱熹注:“赵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在“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后面,朱熹有注:“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  赵岐对“不孝有三”的注释,与孟子“不孝者五”

4、的内容相去甚远。孟子自己归纳有“不孝者五”,具体明了,而且就在下文不远处,根本用不着四百年后的赵岐再来一个三不孝的解说,况且这三不孝的内容明显没有“不孝者五”合乎情理。朱熹对舜帝如果不娶最终会导致“无后”――无后代――的结果的解释,显然是顺着赵岐的“不娶无子”意思来说的。而赵岐的解释,我们不妨多想几遍,将其与孔子、孟子的诸多论述多做比较,就会感觉到荒谬至极。  二、赵岐对“不孝”的解释与孔孟的孝道观大相径庭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9,这话本身就有矛盾之处。为了顺从父母,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女做下错事,儿女都是不孝。不提倡无原则地顺从父母显然是没错的;难道儿女不“阿意曲从”,就能阻止父母犯错、

5、保证自己不犯错了吗?匡章的父亲杀了匡章的母亲,还将其埋在了马厩。匡章想安葬母亲,就多说了几句,被父亲赶了出来。匡章没有隐瞒父亲的不良行为并接受父亲的做法,没做到“子为父隐”(《论语?子路》),显然匡章的观点与父亲相左。匡章没有“阿意曲从”父亲,可他终究还是使父亲陷于“不义”了,他父亲有错,他认为自己也有错,他是孝还是不孝呢?当时的国人公认他不孝,孟子却认为他依然是孝子。舜的父母对舜大打小打不断,父母弟弟屡次加害于他,他也没有“阿意曲从”,可他终究也使父母弟弟陷于“不义”了,自己倒是得了个孝子的美名,舜这么做还是孝子吗?孔子对舜的孝行却是极为赞赏的。  曾参年少时曾因为除草除了瓜苗,被父亲曾皙打

6、得死去活来,他醒来还去面见父亲,然后回屋唱歌,以示父亲自己没被打坏,让父亲放心。孔子听说后非常生气,教育曾参说,舜当年小杖则挨,大打则逃,就是为了不使父亲落下“不父”之罪;曾参无原则地顺从父亲,任由父亲毒打,就是让父亲“不父”,就是不孝之举。可是,孔子并没有就此认定曾参这辈子就是个不孝之人;相反,由于曾参敬爱晚年的父母,能养父母之“志”,成了孝子的典范,孟子夸赞的“至孝”的榜样。  又如,有个叫桃应的人问孟子: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被抓了,做了天子的舜会怎么办?孟子说:“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9(《孟子?尽心章句》)孟子认为,抓捕罪犯,是官府的事;拯救父

7、亲,让父亲脱离危险境地并得到照料,则是儿子的事。天子的身份随时可以丢掉,它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他人也可以做;但儿子的身份是无法改变的,赡养父母,让父母得到尊重和照顾是儿子永远的义务。子女不应也不能对父母“以善相责”;即便“以善相责”、使父母陷于“不义”了,也不能算不孝,比如匡章。  孔子认为父母有错误的念头,子女要反复而委婉地劝谏;如父母不能接受,子女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如错误已经发生,还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