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

ID:3115510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_第1页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_第2页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_第3页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_第4页
资源描述: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  秦腔起源于陕西,是在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人民的创作而逐渐形成的,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最大剧种。秦腔在梆子腔系统中历史最为古老,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流传于南北各种梆子腔的鼻祖。秦腔与陕西民间音乐结合,分别形成“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东路梆子”传到山西,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并且秦腔对京剧以及“二人台”的发展都有影响。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形成了相互间的血缘关系。  1秦腔的板式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  秦腔是形成板腔

2、体最早的剧种,也是这一结构原则的奠基者,而它的板式的形成与陕西的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陕西关中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调子,民间叫“劝善调”,它与秦腔的“二六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劝善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它以一对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为一个乐段。其调式为徵调式,在节奏上,它的上句和下句可以是六板,也可以是两个六板,即二六板。劝善调与秦腔的不同之处仅在于:①劝善调上句不是展开性的乐句,不论怎样唱,结束音必落在“C”,秦腔上句的结构则富于变化,乐意展开得很广阔。②它没有调性对比,不像秦腔二六板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这些不同点说明它的音乐还不是戏剧化的。  2秦腔

3、的音乐风格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4  山陕地方民歌以山歌为主。其共同特点是:音调高亢、悠长,格调明快、奔放、纯朴而富于热情,旋律直上直下、大起大落,音高的进行多排列为连续的两个四度音程,并且五度、七度、八度的大跳进随处可见,音域一般保持在十一度左右,比较宽广,节奏明快自由,有鲜明的空间感,以陕北的“信天游”为代表。秦腔的音乐也是比较高亢激昂,旋律的起伏较大,跳进较多,常有四、五度的跳进,七度以上的直接的大跳也很常见。  3秦腔的调式调性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  山陕地方民歌以大多以G、C、D为骨干音,燕乐音阶为主,属于七声音阶,并以徵调式为终结。秦腔有花音和苦音

4、,它们都是徵调式,以G为主音,它们的下句都落G。花音的音阶是汉族的“清乐音阶”,旋律以五声为骨干,F与B为偏音,不占重要地位,即GA(B)CDE(F)七声音阶。苦音的音阶是汉族的“燕乐音阶”,旋律中F与B占重要地位,即GAbBCDEF。秦腔的音调与山陕地方民歌极其相似,它们的骨干音都是G、C、D,都为徵调式。这也说明秦腔的调式调性也与山陕地方民歌有着渊源关系。  4秦腔的句式与山陕地方民歌句式的渊源  4.1山陕地方民歌的歌词大多以五言、七言、十言为主,它的词曲仅有上、下两句。以“信天游”和山西的山曲(也叫“酸曲儿”)为代表。它们的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明主题

5、。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猫眼眼望哥哥”。代表曲目还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走西口》、《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4  4.2在山陕地区的说唱音乐也是以七字或十字的词格出现,在音乐结构上以上、下对偶句为一个基本音乐单位。如《新刊说唱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中的词句:自从盘古分天地,多少文官共武臣。三皇五帝今何在?眼前不见旧时人。  4.3秦腔也以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对偶句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如《钵中莲》传奇最早著录了秦腔的28句唱词,其开头四句是:雪上加霜见一斑,重圆镜碎料难难。顺风追赶无耽

6、搁,不斩楼兰誓不还。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秦腔是由山陕地方民歌和说唱词话中衍变而来的。  5秦腔的唱词与山陕地方民歌唱词的渊源  5.1在山陕民歌的歌词中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一对对毛眼眼”、“五花城城墙高”等等,因为在陕西、山西乃至整个西北语言里特别喜欢用叠字,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而秦腔的唱词在使用衬字、衬词上,最有地域特色之处就是喜欢用“叠字”。  5.2在山陕地方民歌中“an”韵特别重,在拖腔中要求往“an”上的归韵,是这种方言特点在秦腔中的夸张。另外在山陕地方民歌中“我”的发音不是“w

7、o”,而是气冲舌根与上颚发出来的音;“路”的发音是“lao”;“不”的发音是“bo”;“是”的发音是“si”;“鞋”的发音是“hai”;“六”的发音是“lou”等等一些字在秦腔中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在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出来了。4  秦腔在形成过程中山陕地方民歌不断地向它提供着营养,而秦腔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财富,山陕地方民歌也在不断地向它学习吸取,它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学习。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在音乐风格、调式调性、句式以及唱词等方面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特征,形成相互间的血缘关系,但它们的渊源关系远不止这些,由于某些资料的匮乏、笔者学识的局

8、限,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十分困难,还需要笔者去做更深一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