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

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

ID:31162100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_第1页
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_第2页
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_第3页
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_第4页
资源描述:

《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  在日常的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上课时,距离教者约50厘米以内区域的学生正襟危坐,鲜有人用目光与教师交流,举手发言者约0.6%。距离教者约50厘米~350厘米视域内的学生学习投入,思维活跃,与教师目光交流频繁,举手发言者达93%以上。距教者350厘米以外区域的学生学习表现较为松散,做小动作、开小差、偷偷讲话者多集中于该区域,且距教者越远不守纪律者比例越高,举手发言者也骤减至6.4%左右。这样,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课堂就形成了三个距离不同的区域,笔者且把这三个区域称之为:拘谨区(50厘米以内)、活跃区(50厘米~350厘米之

2、间)、松散区(350厘米以外)(如图)。显而易见,课堂上最有效的距离是距教者50厘米~350厘米之间的活跃区。  一、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会与距离有关  人类学家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时因情感的亲疏不同,会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并把这种距离变化称之为“人际距离”。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博士对“人际距离”4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四种划分: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亲密距离,约距自身50厘米范围内,这是一个个人私密空间,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能进入,当非亲密者闯入时会感到紧张不安,外显特征为行为拘谨,面无表情。个人距离,约距自身50厘米~120厘米之间,这

3、是一个与朋友、熟人友好相处的空间,在这个区域内人们能友好地交流,彼此感到亲密的气息。社交距离,约距自身120厘米~350厘米之间,这是一种礼节交往空间,人们在这个区域内能轻松交谈,即便是初次认识也不会太生疏。公众距离,约从350厘米~750厘米之间,这是个体与陌生人或演讲者与听众之间交流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且略显生硬,处于这个区域内的人们甚至可以互不干扰。  由此可见,课堂内的拘谨区刚好处在部分学生的亲密距离内,教师闯入了部分学生的私密空间,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压迫感,表现拘谨也就不足为怪了。活跃区处在学生的个人距离与社交距离内,在这

4、个区域内,师生不仅仅有言语的交流,还有目光、表情、肢体等交流,氛围轻松友好,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师流露的情感温度,不仅心理没有压力,相反有一种亲近感。松散区处于学生的公众距离,也是教师所能触及的边缘地带,学生能体会到的沟通渠道往往只是语言,有时学生可以封闭自己,所以这个区域内的学生表现松散,甚至有思想开小差的。  二、如何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  课堂上的拘谨区、活跃区、松散区是由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近客观形成的。那么如何突破距离的局限,使拘谨区的学生不再拘谨,松散区的学生不再松散,使活跃区的学生保持活跃呢?  1.拘谨区:少打扰,多关注  兰格威尔德在

5、《儿童生活的隐秘世界》一书中说,“儿童应有一个独立、安全、隐秘的世界,哪怕成人只是探探头,他们也是入侵者。”这不仅让我想起在美术课上看到的情景:学生在自主创作,老师走近学生驻足察看创作情况,多数学生会有意识地捂住自己的作业,甚者会对老师说:4“老师,您这样看着,我都不敢画了,您别看了,等我画完了给您看!”显然,老师的察看远远超出了“探探头”这一动作本身,他的“入侵”使学生没有了安全感,甚至干扰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及行为,使学生不能大胆、自由地进行创作。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离开学生的亲密距离,在稍远处观望学生的学习行为,把轻松、自由还给学生,使学生没有被压

6、迫感。  2.松散区:保持高强度的对话  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而在课堂上,松散区内的学生往往游离于对话的边缘。鉴于此,教学时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巧设学习情境,“把课堂环境设计成活动性、合作性学习的场所”,使之充满对话的魅力,引发学生想要对话的冲动。同时应多关注、多引导松散区内的学生,使他们也和活跃区内的学生一样能动地参与到师与生,生与生,生与知识、与自我的对话中来,学习状态也由松散变为活跃。  3.适时改变课堂内的人际距离  拘谨区、活跃区、松散区是以教者为中心进行划分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适时改变与学生的人际距离,使拘谨区、活跃区、松散区处于

7、活动变化的状态,这样,也能使课堂内的教学表现出节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经笔者进一步观察发现,不同年级的课堂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低年级学生活泼,对老师有好奇感,乐意亲近老师,所以低年级课堂里的区域边界较为模糊,甚至不易觉察。低年级任课老师可根据这一特点,有意识地进入学生的亲密距离与他们进行交流。高年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片私密空间,在其内沉思、幻想,在与人交流时他们也习惯与人保持距离。所以高年级课堂里区域清晰,教学时老师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此外,距离感的产生也因人而异,性格内向的学生亲密距离清晰,对入侵者较为敏感;性格外向的学

8、生则个人距离与社交距离较为宽泛,乐意与人交流。老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可将性格外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