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

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

ID:31165897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_第1页
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_第2页
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_第3页
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_第4页
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_第5页
资源描述:

《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美的课堂上徜徉,实践美的和谐共振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应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去发现美的足迹、去领悟美的语句、去欣赏美的画面、去体验美的哲理。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上,要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课堂类型以及学生实际,把握

2、教育时机,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由原来以教师为主的主讲角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主导角色,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5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

3、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比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分组。第一步同学们自由读,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分角色朗读,之后同学们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谈谈你对课文中的哪句话最有感触,并简单地说说理由;第四步进行排演课本剧的试验阶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且充满生机,我想这和谐的氛围就是合作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  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上

4、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师生都感到愉悦。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通达  课堂教学过程应呈现多元化。  (一)巧妙引入新课,追求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我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天安门广场的壮观景象,然后饱含激情地说:“同学们,看,展现在我们眼前

5、的就是我国的天安门广场。广场是多么宽广、多么壮观!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5逼真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地进入美的境界,欣赏美,萌生追求美的意念。  (二)想象文本意境,欣赏美。有的课文,描绘了优美的画面,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美”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看到课文中美的情景,产生美感,激发情感,体会意境美。  如教学《九寨沟》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九寨沟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初步印象。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推敲、揣摩,体会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品味作者对九寨沟的喜爱之情。最后,配上轻快的乐曲,让学生微微闭目

6、,凝神静听老师配乐朗读,遐想九寨沟奇异风光。学生仿佛置身于情景之中,陶醉在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学生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中体会九寨沟的意境美,既受到美的陶冶,又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教育。  (三)分析人物特点,感悟美。在学习记叙文时,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文章主人公的形象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祈黄羊》一课主要写了让位荐贤的事。课文通过祈黄羊的神态、语言、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着重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去感悟、体会祈黄羊做事出于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美好心灵。 

7、 (四)领会蕴涵的道理,升华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揭示生活哲理的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5为话题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富有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所见所闻畅谈自己体会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的生活哲理:只有用美德去占据心灵的空间,才能净化人的心灵。将抽象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将学习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达到文道统一,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  (五)巧设精当的结

8、尾,内化美。引人入胜的开头固然重要,回味无穷的结尾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美育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