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

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

ID:31167376

大小:11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7

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_第1页
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_第2页
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_第3页
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_第4页
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  摘要:随着通俗文化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传统文化及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寻找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的契合点,不仅要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还要在经典文本的赏读中植入现代化阐释,及时对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引导,真正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达到愉悦其心和培养其能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历史还原现代阐释11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因而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一般专业基础课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同时还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是近年来,随着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快餐文学、网络语言等渐渐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及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古代文学这一课程也日渐受到青年学子的冷落甚至误解。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缺失,社会责任感日益淡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明显退化。笔者认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严竣现实,充分

3、利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这一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阵地,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育理念,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的契合点,在经典文本的赏读中植入现代阐释,积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一、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环境。无论是对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讲解,对作家人生经历的解读,还是对作品的品读与分析,都必须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

4、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思潮、道德规范及审美标准来进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读和评价文学史,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基础。  1、还原历史背景。任何一个作家、一部作品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而独立存在,每个时代的文学也不免会带上其时代的痕迹。比如唐代诗人之所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唐诗格调之所以乐观高昂,与唐代尚武的风气和显赫的国力是密不可分的。袁行霈先生在《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一文中曾经指出:“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的写作技巧,它的范围很广泛,制约因素也很多。就一个诗人

5、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等都起作用。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等都有影响。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找到诗歌与其他文化形态相通的地方,着眼于横向的比较,可能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东西。见识广,采撷博,眼界才能高,诗歌艺术的研究才能不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范围内,而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深层的意义上展开,同时研究的水平也就可以随之而提高起来”11。[1]不仅诗歌如此,其他一切文学皆然。如明代《金瓶梅》、《

6、三言二拍》等小说的出现,也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群体这一新兴阶层开始崛起密切相关。如果割裂历史背景孤立地去学习和研究文学史,我们的知识结构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脆弱可怜。  2、还原创作背景。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受历史时代大氛围的影响,同时也与诗人个体的性格及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作家往往受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自身遭际的触动而“缘事而发”或“缘情而发”。因而在经典作品的赏读过程中,我们也要结合作者的性格、气质、心理、教养、师承、经历等特定的创作背景去理解和品析。比如,同为盛唐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

7、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诗歌风格的不同,就是二人不同的性格气质、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的最明显表现。李白生性豪爽乐观,年经时受道家影响很深,且两次入赘相门的婚姻也基本解决了他的衣食之忧,故其一生以浪漫为怀,随遇而安,虽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怨叹,但更多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超凡自信与豪情。而与之不同的是,杜甫从小受到非常正统的儒家教育,且一生穷愁潦倒,特别是亲历了安史之乱之痛,故

8、他虽有“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百忧集行》)的无忧童年,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豪迈激情,但在体味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的人生孤寂后,最终落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的凄凉晚景。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说:“11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即使是同一个诗人,他在人生的不同期所创作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