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

ID:31168239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_第1页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_第2页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_第3页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_第4页
资源描述: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  本文对《小石潭记》一文被忽视的几个关键点加以阐释,希望能对同人有所启发。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柳宗元以前真正意义的独立的山水散文,基本是直接对山水进行描写。查阅作者永州“八记”,多有交代其游踪语句,而其中有些文章是用“从(寻)……行(道)……步(里)”句式记载的,比如:《游黄溪记》“由东屯南行六百步”,《钴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柳州东亭记》“出州南谯

2、门,左行二十六步”,如此精确记载,且不止一处。一般来说,人到哪个地方旅游,似乎没有这样精确计算距离的,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呢?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无事可做,且“恒惴栗”,于“其隙”则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因此,这句话既有文体意义,又能表现作者无聊寂寞压抑的心情。  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对于这句话,很多人认为这是直接描写岸上的景物。例如,霍松林这样解说:“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以想见,那翠带似的蔓条有的在空际摇曳,有的在水面

3、飘拂,甚或浸入水里。寥寥数语,写景如画。”(见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3页)赵昌平这样解说:“4潭树青翠,蒙络摇缀,这固然是潭边的实景,然而更是‘心乐之’的特定心境的观感。”(见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802页)孤立地看,这样的解说不可谓不美,不可谓不精彩。然而,放眼全篇,就会发现这种解析存在矛盾。如果按照上述的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应是:先写小潭的整体面貌――水清冽,全石为底;然后描写“近岸”――“卷石底

4、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写岸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继而写“潭中”游鱼;最后转回写岸上“潭西”和“潭”周围的景色及作者的感受。一会儿潭中,一会儿潭边(也是潭上),一会儿潭中,一会儿再回到岸上,顺序怎会如此凌乱?  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柳宗元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有领起词:“小潭”―“近岸”―“潭中”―“潭西”―“潭上”。中间三个领起词则是由近及远,即由近岸到潭中再到不知其源。如此,“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也应该是“近岸”中的景物,即它是水中倒影。这是个晴天,“日光

5、下澈”,具有成为水中倒影的重要条件;而岸边又是以前无人光顾过的,青树翠蔓靠近水边自在情理之中,此又具备了成为水中倒影的重要条件。此其一。其二,既然“隔篁竹”就能“闻水声,如鸣佩环”,说明水是流动的,自然也就会有波纹,青树翠蔓的倒影随着水的流动而飘荡,不正像翠蔓等被风吹拂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吗?这水成了“镜子”,形成了“镜借”之景,而它又超越镜子,镜子只能如实摄入景物状态,而水不仅能摄入景物,且可因自身的流动而使景物(无论是动还是静)运动起来。因此无论有风无风,翠蔓都是充满动感的。  三、“4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此段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一般对“空游”的理解只局限在写鱼不写水的以实见虚的写法分析上,这只能算作一种理解或者一个层面的理解。若将之进一步理解为天空倒影在水中,鱼畅游在蔚蓝的天空倒影中,就真的游在“空中”无所依了,这也是以实见虚。这样不仅写出了潭水之清澈,而且增加了景物的容量,也增加了情趣;同时也与上文的“青树翠蔓”水中倒影的写法一脉相承,合情也合理。宋代刘?“炯?鱼之成群,闯寒波而游泳,若空行而

7、无依,涵天水之一镜”(《鱼计亭赋》),正是对柳宗元“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改造,涵括了柳句的意思,但失之浅白,没有了想象空间,因而也就没了柳句的丰厚意蕴。值得一提的是,“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意象,并非柳宗元首创,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相关的描写:“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洧水注》)、“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夷水注》)。  无论是鱼主动逗引“我”乐,还是“我”感觉鱼儿在主动与“我”逗乐,都暗示着“我”的心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即自然万物不再是无情

8、之物,而是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这山含情水含笑知己式的人与物的文学艺术类型,前承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后起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郑板桥“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这是柳宗元之前的山水地记、诗序、书札、赋文当中所没有的,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山水游记文学样式的一个标志。  四、“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  乐极而生悲,人生之常态。柳宗元没有由乐之极致急转为“悄怆幽邃”之悲,而是通过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