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重视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ID:3117384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重视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益_第1页
重视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益_第2页
重视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益_第3页
重视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益_第4页
资源描述:

《重视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视课堂提问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21-01  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课堂数学环境变得轻松自如。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在许多数学教师中依然存在,

2、使得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存在随意性、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不高。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探讨还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提问多,而学生主动提问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教师提问方式为主,而学生主动提问得过少,所以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无学生主动提问这一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提问中相当普遍,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突出。  2、教师提问的频率偏高4  现在普遍存在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无效性提问过多的现象。由于问题多、答案死板,且

3、部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有些教师总是担心小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从而总是频繁地重复问题,导致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误导性理解;有些教师甚至借助重复问题来拖延时间。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会让学生误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  3、教师存在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现象  教师提问的难度无法兼顾全部学生,难以依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为了保证课堂问答的顺利,相对于不举手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相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偏向于成绩

4、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同时,要求齐声回答的比重偏高,这些情况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选择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2、问题类型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问题应当指向明确,它的提出要依据本

5、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4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使用探询性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有恰当的把握。探询性问题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诱发新的学习兴趣。  4、尽量使提问内容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平平淡淡,那么就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

6、情趣和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并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5、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存在一个问题――最佳时间的选择,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且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问题还应问到点子上。  6、合理统筹提问对象,尽量兼顾所有学生  教学中,教师

7、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  7、有效处理问答结果4  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因为尊重学生的回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应当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可称之为“美丽”的错误),不能误解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容忍,而应当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和发

8、生错误的症结。  总之,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一个层次。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