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若与“适应”、“选择”--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

ID:312114

大小:5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07-21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_第1页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_第2页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_第3页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_第4页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谷若与“适应”、“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张谷若与“适应”、“选择”  引言近年来,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指出“译者(译品)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Hu, 2003; 胡庚申, 2004) ,并通过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及一系列论文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观点鲜明,论述系统而深刻,得到我

2、国众多学者的支持。翻译适应选择论拥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它一方面体现着来自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可追溯至极其深远的中国古〓1〓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适中尚和”等哲学理念,因此可说,此论自打提出之日起,就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和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奠基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胡教授又在 2008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翻译学”,指出:“综而观之,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

3、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换句话说,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 2008)生态翻译学及其基础翻译适应选择论都是不难理解的,其中的关键性术语“适应”与“选择”更是在中外学者的论述中频繁出现,早已成为学界的普遍用语。拙作《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曾对著名译家张谷若的生平、译绩、

4、思想和翻译手法作过介绍。本文拟结合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对其实践和理念从这一新的视角作些探讨,俾有助于该理论的宏扬和文学翻译的研究。篇幅所限,笔者仅从三个方面作些豹窥之谈。  一、“适者生存”: 张谷若与哈代之间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适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又称“自然选择”(natural se2lection)。按笔者的理解,“适者生存”在具有多维性的同时,主要指的是生命体在直接环境中的适应,只有适应了才能生存,不适应则必被淘汰,而具间接性的原

5、文生态环境则是译者所需要了解、观照的。译者翻译一个文本,在理解阶段一般是通过阅读资料并进行推理、想象去适应原文环境的,这种适应除间接性外还具有预备性和虚拟性。而译者及其译品的真实生态环境则不同,译者生存其中,译文也必须在这一环境里面存在和产生作用,不适应就生存不了或生存不好,乃至遭到淘汰。译者的各种“选择”正是为了适应这种“真实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反应,或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技巧。选择意在适应,适应意在生存。张谷若的家乡在风光旖旎的烟台芝罘岛,那里山峦叠翠,碧海如镜。这一点极其重要,它使张先生与英伦的乡土作家

6、哈代之间,有了一个特征相似的生活环境:都是生活在大海的怀抱之中,都是来自旧式农村,与农民特别亲近,了解他们,与他们有深厚的感情。这使得张谷若虽未去过英伦,但读哈代却有一见如故之感,译者与作者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心灵上的契合。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看来,这显示了二者有着相似的“物理环境、气候、空间、所构建的环境等(Katan, 1999: 45) ,这种极大程度的相互适应,就是张先生臻于化境的翻译不可或缺的基础。物理性自然环境的相似能产生共鸣与适应,此其一。其次,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也有一些相似点或可资比较的地

7、方。一者,从双方的家庭看,哈代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张谷若父辈经商有方,持家俭朴,故家道殷实。二者,两人对待社会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哈代是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恰在英国最得意的维多利亚时代,但他却反对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其前期作品长篇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将宗法制农村生活理想化。以后作品中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分逐渐加强,《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其代表作,前者写纯洁的农村姑娘苔丝遭受迫害以至毁灭的悲剧,后者讲述农村青年裘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理想破灭的故事。张谷若的青少年时代遭逢乱世,不满现状,有志

8、寻求新思想于异邦以破旧立新。关于在大学选择英语作为自己的专业, 1983年八十高龄的张先生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回忆说:“当时我们看到军阀混战,列强欺凌,国家有被瓜分的危险。青年学生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立志振兴中华,总想学会外国语言文字,读懂外国书籍,把有用的知识吸收过来,使国强民富。”(楼沪光, 1983)哈代不满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以小说为手段对英国的现实加以抨击;张谷若痛恨国弱受人欺的现状,在欺人者的国度找到了知音哈代,意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