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ID:31277734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_第1页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_第2页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_第3页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_第4页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49-02  模型和图像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怎样将同样的内容上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需要每个教师不断升级、优化教学方法。下面笔者浅析如何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在每节课短短的40分钟里,不仅要传授新的知识,还要回顾旧的知识点以及巩固新知,因此教学容量是非常大的。为了保证这个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才能

2、高效率地传授和巩固知识。那么,如何充分地备课呢?  1.教学过程程序化。程序化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备课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安排得连贯有序,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  2.教材选取适当化。教材是备课工作的主阵地,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应立足于教学的知识点,适当地选取教材内容,并选择一些教材以外的同步资料,给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教学活动。如,在教学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时,教材是利用“不等式2x-1>3的解的集合”,以及“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两

3、个例子来引出“集合的定义”5,教师不妨参考教材上的例子,选择教材以外的同步资料进行设计。  如,同学们在入学军训时,经常听到教官喊“集合”,那么,这个“集合”是指全体同学还是个别同学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然后再来看相关例子:①我们班全体同学以及高一(5)班全体同学;②方程(x-2)2=0的所有根;③1~10内所有自然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形成集合的感官认识,并由此总结出: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集)。这些课本外的例子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4、。  3.课后作业针对化。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是,题海战术并非可取,没有针对性地训练,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例如,在新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一课教学中,笔者在课后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当地气象局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θ(cosθ=)方向5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75°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区域半径为50km,并以15k

5、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这道习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正余弦定理的应用”的掌握程度,巩固解斜三角形的一般步骤,进一步强化“边化角”和“角化边”的转换,并尽可能地建立解斜三角形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5  高中知识的难度和抽象性较都之前上了一个台阶,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教师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投其所好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事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教

6、学效率。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三《概率》时,若是按照传统的掷骰子或者抛硬币的经典例子教学,学生听了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我们不妨设计一个既可以跟经典例子有异曲同工之效,又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例子。笔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后,发现他们很喜欢篮球,在课余时间经常谈论与篮球有关的话题或是打篮球,根据学生这一爱好,笔者就利用投篮命中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假设我们班的甲同学跟乙同学比赛投篮,谁投中的次数越多,就说明谁的命中率越高。那么,你们当中,谁的命中率最高呢?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7、  三、巧妙设计提问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学习知识。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呢?有效提问可以很好地达到目的。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未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提问方式也有讲究,不能“满堂问”,更不能“随便问”,要巧妙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提问的目的来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①5理解性问题。设计此类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适用于对定义、公理等进行提问,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例如,在直观认

8、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与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这个问题就很好地考查了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