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情与景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

ID:3127807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_第1页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_第2页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_第3页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典诗歌的情与景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4  2、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  1、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3、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三.以景衬情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4我国古代

4、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以乐景写乐情  李白《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

5、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这些景物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喜悦之情。  2、反衬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4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

6、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乐情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7、:“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苏文茂,教师,现居江苏阜宁。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