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

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

ID:31282162

大小:11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8

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_第1页
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_第2页
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_第3页
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_第4页
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_第5页
资源描述:

《涵咏体悟 得法而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涵咏体悟得法而行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兴起较晚,内容驳杂。记人记物、记游山玩水等等,皆属于“杂记”的范围。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就是这类文章。本专题四篇文章,《越州赵公救灾记》为精读篇目,《丰乐亭记》、《木假山记》、《黄州快哉亭记》等三篇为略读篇目,题材多样,大抵以记叙风景、琐事、感想为主。  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所以此类文章中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如《越州赵公救灾记》。总体来说,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杂记无论在结构上还是立意上都更趋向于成熟,立意多有寄托。本专题选录的文章的

2、作者都是宋代散文的大家,这一特点在他们的文章中体现得非常显著,值得我们学习时加以关注。  由于古今的区隔,我们今天阅读杂记类散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时,我们首先要善于结合书下注释,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其次要学会分析。分析作品是阅读和欣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分析作品应尊重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本来意图,这就需要我们查索资料,“知人论世”,从而做到“知世论文”。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来说,还需要我们细缕结构,善理文脉,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  若是再多重视熟读涵咏,则“难可为不难也”。这就是我们阅读、学习杂记类古代散文“得法”之处,这“法”,具体可从四

3、个方面来着手:10  一、知人论世,知世论文  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做到知人论世,从而做到知世论文。须知,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也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思想历程,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独特的个性思想、艺术特点。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那是很难认识到作品特点的,更难作出恰当的文本意蕴解读与评价。  比如说《丰乐亭记》。从全文来看,作者紧扣“丰乐”两字,看似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重在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今昔对比,忧深思远。如何看出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当时的时

4、代: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护,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至滁州。被贬后,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蹈厉,发展当地生产,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结合背景,我们发现:《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

5、居安思危,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由此可知,此文的意蕴极其深刻。10  再说《木假山记》。作者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介绍树木生长成材很不容易,而且成材后还要遭受斧伐、风拔等无法预测的折磨。第三段渐显寓意,作者爱其家中所藏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其似山可供人赏玩,更因其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犹如他们苏氏父子的人格。若学习到此,则是浅尝辄止了。查阅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发现:本文咏木假山的背后实则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遇实际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苏洵的政治抱负一生未能得到

6、施展,于是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在郁郁不得志中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如此“知人知世论文”,就可知本文寄慨遥深、耐人寻味的妙处了。  曾巩作文,“本源六经”(《宋史?曾巩传》),每每不忘宣扬儒道,因而时有迂腐之论。但作者写作《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对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予以了高度肯定,不仅在于为其个人树碑立传,更塑造了一个“有志于民”的官吏楷模形象,达到了号召其他官吏“推公之所已试”的目的。这表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灾疫之苦,一般情况下,深受其害的多是黎民百姓;关心灾疫,才是关心民生疾苦。了解曾巩其

7、人其事,我们还会发现:曾巩倾慕赵扦的为人,因为赵?直言敢谏,“弹劾不避权幸”,素有“铁面御史”之称,而且“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施德悍贫,盖不可胜数”(《宋史?赵?传》)。为其树碑立传,可写之处可谓多矣,但作者偏偏选取“赵公救灾”一事为之作记,可见堪称“父母官”的赵?,更受作者敬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思想精神指导下任劳任怨的为吏之道。任劳,是赵?为了救灾,“蚤夜惫心力不少懈”10;任怨,是在救灾中“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在灾疫横肆的特殊情况下,为了百姓疾苦,敢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即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