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

ID:31286076

大小:6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_第1页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_第2页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_第3页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_第4页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课改心得体会:实践课改不能剑走偏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们推入了教学改革的浪潮。阅读教学是课程标准研制者精心设计的内容,阅读课究竟如何上,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阅读课究竟如何上,才能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处理好传统和改革的关系等等。这些是每一个课改实践者应该深刻探讨的问题。笔者是教学前线的课改实践者,和学校同仁一直热衷于阅读教学,课改以来,我们热情高涨,经常互听互评,走出去,请进来,应该说收获很大,便不可避免地使“剑”走了

2、偏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堂阅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是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充其量也只是赞不绝口地说“好”“很好”。不适时而收放,不相机而导向,不就误而纠偏,不升格而总结,这就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因其以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的中心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课的升格途径;以所谓的“张扬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以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热热

3、闹闹的一堂课,由于失却了“主心骨”,难免处于一个很浅的层面上,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应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为"适应”新课改,有的老师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经过一些“点评者”的推波助澜,此风愈演愈烈。比如说“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贴上“合作学习”的新标签

4、大加标榜。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新产物,以为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小组讨论这一道'‘风景”。不少“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这里并非要否定这一学习形式,关键要看讨论的有效度,就某一课文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总之,能对

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其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三、以“拓展”“迁移”为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此举也逐渐成为一种“时髦”,以为不“拓展”“迁移”一下,就不足以提升课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档“节目”,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内外互联”式的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如此不分课型的、硬性的、“拉郎配”式的“涉外”活动,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而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有人把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教学法比作“锅内不

6、吃吃锅外”不无道理。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这已是不争的道理。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真正有效的拓展迁移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视了阅读知识结构的构建近年来,在一些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文章中,“人本”“人性”“人文”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但有人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阅读教学就应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

7、、追求价值”,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虽仅出现于一堂课的某一环节,但也会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它撕成两张皮而顾此失彼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就阅读课而言,它孕育生成于阅读文本的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土壤,它又如空气一般充满着课堂教学

8、的整个空间。架空了“人文性”,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势必淡化了学生阅读认知结构的构建。殊不知,制约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阅读的知识结构和由此而日臻强化的阅读认识能力。没有坚实的认知结构,就不会出“呼朋引伴”式的阅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