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

ID:3129211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_第1页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_第2页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_第3页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激发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的诗歌,充分利用这些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健康的美学情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诵读、赏诗、设境三方面谈了开展审美教育的做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54-01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当施教者的教师以审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学生呈现审美对象,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陶冶身心,启迪智慧。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实施美

2、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可以说,美育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使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诵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审美情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叶圣陶先生指出:4“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

3、一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说明了诵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审美能力。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语文新教材中选择了大量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质兼美的课文魅力的挖掘,加强对学生美好情感的激发,从而培养其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教学杜甫的《登高》诗时,教师充满深情的范读,语调中略带苍凉、沉郁,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杜甫所写景物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阔大、浑宏的气势。之后,教师让学

4、生们大声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杜甫的情感。然后,再播放一首笛曲,并伴以配乐范读。在不断的对比朗读中,在诗意的境界中,静态的文字产生动态的立体感,随着音乐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诗人的忧愁和伤感也在学生的心里渗透。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愁情。  二、赏诗,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审美情趣  阅读作品时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4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美的欣赏是在美的感受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情趣在欣赏诗歌中得到教益。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趣,用外

5、在美好的事物塑造学生内在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这也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成为德育的先导。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三、四节时,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其心理变化想象杜甫在诗中从自己的困苦联系到人民的痛苦,进而想到为了广大人民,虽自己茅屋“独破”、而“死亦足”的豁达胸怀,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心理,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诗词中通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典型意象来传达词人细腻的情感。教师先把相关的文化常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回文织锦”、“雁足传书”,自古就是

6、表情达意、寄托思念的方式。“明月”、“鸿雁”等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词中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怎能不引发词人切切的思念之情呢?此情难以排解,当然就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说,诗人在诗中这些情感宣泄的载体,都是内心世界的表露,带有特定涵义的意象。可谓此景相生,此情何堪!  三、设境,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美妙遐想  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欣赏优美、感情丰富的诗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美

7、好氛围,可使学生渐入美妙教学情境。比如刚上课时,学生们的心思还很难迅速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这种情况下,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美妙的教学情境,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教学《雨霖铃》时,教师采用多媒体片头导入,并播放“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4的歌曲,这样课堂上一下子便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学生驿动的心顿时被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牢牢攫住。“杨柳”、“残月”、“酒”、“长亭”等意象烘托出了作者浓重的离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感悟这些意象所营造的离别氛围,进而体悟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