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

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

ID:31292717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_第1页
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_第2页
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_第3页
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用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激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阅读感悟少,指向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整合。二是自主发现少,牵引求

2、同多。轻视个人体验,个人理解,往往通过牵引,得出统一结论。三是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的方法。四是进行的是不完整的阅读训练。从方法上说,重精读轻略读、浏览;从技能上说,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朗读、默读、背诵都有待加强。五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僵化、教育教学途径封闭,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其结果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怕读书。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这句话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和对人的心灵的塑造说得再深刻形象不过了。阅读作为语文能力的基石,备受人们重视,就语文教师而言,还是要回到阅读教学的任务上去思考。在此,我想借用

3、特级教师于漪先生的话来说明;“4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识见,理解、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要完成这一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美读激情  如果学生把阅读当做一件有情趣的事,不读书就难受,就像迷上电子游戏或上网一样,那就有戏了。所以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阅读的情趣。而良好的课堂阅读情绪也是激活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动力。  “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心语,把作品中潜在的韵味变为动人的

4、真情。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美读,我们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真实地展现出来,使之跃出纸面,自然就可以体会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我们可以与作者作心灵的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深入地了解他们想说些什么,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固然教师本身除了要有基本的朗读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朗读激情。即使你的音色、技巧不怎么样,但是,如果你投入地朗读,照样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色、节奏的感染,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可以侧重于理解的美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

5、4的目的;可以侧重于品味的美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欣赏的情感和审美素质,唤起内心视像,产生情感涌动,甚至情不能已;也可以侧重于比较与分析的美读,增强对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情感体悟;还可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以熏染学生,激发兴趣。  古人读书往往都是吟诵,用吟诵的方式读书,效果绝对不错,可惜古诗文吟诵艺术现已几乎成明日黄花,我们如何继承发扬这个传统文化精华,真是一个迫切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细读烛微  语言的学习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的字典意义,而应该细致体味词语基本语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微妙变幻,咀嚼即时生成的文本语义。夏?尊先生指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语感的过程。对文本的深

6、度解读要靠反复阅读进行。“文章不厌百回读”,只有细读才能烛微。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感知(字、词、句、篇)――理解(形式、内容)――评价(个人看法或鉴赏)――创造(独到的见解和新的发现)。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大多只停留在对文字作支离破碎的静态分析上,即便是阅读鉴赏,也无非局限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知、领悟、联想、想象等系列情感活动,这难免会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如果我们能尝试多调动些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学生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揣摩、体味、感悟、联想、想象,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品出自己的那份感觉,说出自己的那份见解,这不是既教会了学

7、生怎样阅读,又增添了语文学习的魅力吗?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指出:“4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最令人悲观的是,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原因在于:第一,权威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尚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的灵性。第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阅读鉴赏不能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