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

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

ID:31305699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8

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_第1页
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_第2页
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_第3页
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_第4页
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手机小说”看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人之教”到“教之人”:二战后美国专业取向教师教育思想研究  弄清教师教育思想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基础,是厘清教师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并进行教师教育思想研究的前提。二战后美国专业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呈现了从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关注“人之教”到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关注“教之人”的转变。本体论视角下对“教”范畴中“人”的关注是美国专业取向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  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取向逻辑起点研究基础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变革。一次受5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影响,美国各界在反思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开始了基于“新传统主义”

2、的第一次改革。进入80年代,受里根政府通过教育保证国家霸权发展战略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展开了第二场声势浩大的“学业优异”导向的基础教育改革。21世纪初,乔治?布什政府为提高新一代青少年素质,保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开启了新世纪美国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浪潮。基础教育改革关键在教师,在对教师培养的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教员、文理学院和学术系教员、中小学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师都各有看法;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学家、政治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等也都意见不一。

3、通过对关于美国教师教育著作、教师教育机构、基金会的研究报告以及政府部门的教师教育改革政策文本分析,将教学看做“专业”8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呈现出由边缘思想发展成为主流思想的演进路径;二战后,专业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本身也实现了从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关注“人之教”到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关注“教之人”的转变。  一、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基础  逻辑起点是任何一种研究、理论或者学科在历史的原点中的一个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抽象的问题范畴。因此,任何一门学科或者理论都是从一个最基本的、历史的

4、逻辑起点问题发展而来,对逻辑起点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理论体系的主线、结构及其内涵。回顾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所有教师教育思想演变的根本动力,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发展自然也成为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具体的问题框架如下:  教师如何进行专业成长是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思想发展的起点问题,也应当是对其研究的起点。在该起点影响下的问题研究范畴中,专业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侧重利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论述教师应当如何教学以应对未来课堂。因此,教师如何教学应成为二战后专业取

5、向教师教育思想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二战后美国专业取向教师教育思想的演进  1.哲学影响下的专业取向教师教育思想述评8  20世纪50至70年代,面对学术取向支持者对教育科学的种种质疑和批评,专业取向教师教育思想支持者开始进行反思。在坚定教育行为内部有其固定的并有可预见性规律的信念基础上,教师教育研究者们逐渐把教育调查结果的术语由“教育科学”改为“教育研究”。术语的改变或许不能说是专业取向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在批评的压力下放低姿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拥有众多变量,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更具有实证主义色彩。这一时期的教育科

6、学研究是将教学作为研究中心,被称为“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者对教学科学研究带有强烈的技术理性倾向,即注重线性的因果分析,详细描述好的教学行为特征,并将好教师的特征普遍化。在实证主义哲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互动中,教学研究从对教师能力的关照转向教学过程,从力图寻找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转向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变量相关分析;与此同时,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互动中,教学研究更关注教学的“接受者”――人自身。在对自我、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研究中探索出更能实现教育者“自我”的途径。这一时期的专业取向教师教育思想沿着这两大

7、哲学范式并行发展,同时相互融合以寻找新的道路,探索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可能更有利于理解其教师教育思想内涵。  (1)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专业取向教师教育思想  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在休谟和贝克莱的主观经验论哲学的基础上首创实证主义哲学,实为唯科学主义。马赫则批判吸收了实证主义哲学,在科学揭示规律的过程中加入人的经验并认为人的经验既非物理的,也非心理的,而是心物“同格”的中性东西。马赫的经验实证主义既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哲学基础,也是其方法论依据。实证主义历经了孔德的激进实证主义、马赫的经验实证主义。

8、“维也纳小组”将经验的“可证实性”代替“证实性”8,认为一个不能直接证实的命题只要能通过已经得到证实的命题的逻辑推理而被证实也是可以的,提出逻辑实证主义。三代实证主义的客观实证主义实质是一样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华生到斯金纳利用实证主义的精神实质对有机体的行为心理研究提出了具体方法论依据。盖奇(N.L.Gage)利用行为主义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