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ID:31313651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闻名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不同于其他物质工

2、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5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的道德文化著称于世,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今天,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

3、出它的生机。当今社会,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挑战和国内改革开放的观念,带来的是教育理论、用人观念、生活观念的改观,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倡儒家的道德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4、。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二、语文

5、教学中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径  早在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5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果实,如果没有根,它是不可能长出丰硕的果实的。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我认为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尚师德,首先是为人师表,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纪律与社会公德。教师的师德、性格、意志、情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

6、中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师必须讲师德,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对象是学生,“教过”不等于“教好”“教会”。按时上课、照本宣科,按规定布置作业,机械地批改作业,不能算有师德。在崇高的神圣的事业心的鞭策下,满腔热情地严格地教导学生,不仅关心学生学习与思想的进步,还关心学生性格、人格与兴趣的养成。  (二)以儒家经典中的语言话语引导学生  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到的学而不厌、诲

7、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是把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的。  (三)汲取其中的学习方法的精华  孔子的学习方法最著名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这些民族的瑰宝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要懂得的方法,它不但使我们懂

8、得如何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懂得如何去做人。  (四)以课堂为主阵地,使其成为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让我们明白:人的品行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的一生。孟子强调了教育应当有“时雨化之”的模式,应当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