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

ID:31389113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_第1页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_第2页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_第3页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_第4页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  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数学教师都喜欢节奏快、容量大的课堂教学,认为“慢”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快慢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谓“慢”,就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充分体验和充分展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智慧。  一、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要“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知识技能目标的每一条都要求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实验、操作、尝试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厘清知识之间

2、的区别与联系。这一过程必须要“慢”,慢到真正留有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经历。观察、分析、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不能随意删减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将知识的掌握建立在他们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节课的数学知识就等于是硬塞给学生,他们靠老师告诉,然后死记硬背习得的,这样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是不太理解而且很容易遗忘。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5,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有的教师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等相关知识后,很直白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再通

3、过练习一些题目进行巩固,学习后当堂检测的效果也挺好,但学生了解的百分数是教师直接告诉的,一学期之后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百分数的意义,这是所谓的“快”节奏带来的后期效果[1]。有的教师则通过篮球比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比较投中次数、投篮总次数、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这三种比法都有比的价值,然后告诉学生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投中的比率,继而思考“谁投中的比率高?”“你能一眼看出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自然引导学生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都是一百分之几,可以一眼

4、看出哪一场比率高”,体会分母都是一百的好处,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百分数的用处以及百分数的产生需求,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结合生活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得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里的三次讨论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次讨论是在充分感知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揭示百分数的概念;第二次讨论则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得出百分数的意义;第三次讨论是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弄清百分数

5、与分数之间的不同之处,揭示百分数的实质,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讨论中,学生经历了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数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用价值[2]。  二、实际体验建立概念要“慢”5  数学概念的建立必须要理解概念实质,多数数学概念很抽象,除了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外,还要通过具体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在具体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概念。特别是单位概念的建立,更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用一颗善于等待的心,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积极体验,

6、采用“慢”教学来激活大脑的兴奋,这样更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单位概念。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时,帮助学生体验1千克到底有多重,建立正确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千克到底有多重,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出来,只有靠充分体验才能将直观感受内化形成抽象的概念,因此一定的操作活动是体验1千克有多重的有效抓手。要体验1千克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数学知识内化的“慢”过程。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分三个层次让学生体验1千克的轻重: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比较同样大小的一袋红枣和一袋黄豆的轻重,凭借生活经验,

7、一袋黄豆重。有什么办法验证呢?学生想出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使学生在猜、掂、秤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感知1千克的轻重;第二层次是利用学生对1千克的初步体验感知作为参照寻找身边比1千克轻或比1千克重的物品,学生很快从身边找出数学书、文具盒比1千克轻,而书包、桌子等则比1千克重,并探索几本书的质量大约1千克,几个文具盒的质量大约一千克,怎样使得书包的重量变成2千克,通过找、掂、估、拎、称等“慢”而实在的活动过程,增强学生对“千克”5的感性认识;第三层次是分组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1千克的认识,比如多少个苹果大约1千克,多少个鸡蛋

8、大约1千克等等。一系列有序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具体体验了1千克的轻重,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对1千克重的物体的感受作为参照物来估计物品的质量,拓宽体验的范围。学生能从体验感知到依据感知进行直觉估计无疑是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可以说,如果没有活动支撑,没有“慢”教学的智慧,学生的体验则是一句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