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ID:31390037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_第1页
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_第2页
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_第3页
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_第4页
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_第5页
资源描述:

《摈弃陈旧活动形式 关注学生成长需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摈弃陈旧活动形式关注学生成长需求  学校德育工作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而存在的,德育工作是否有实效,主要看学生成长的合理需求是否得到尊重和满足。有意义的德育工作,所传递的内容恰如春风化雨润人心田;而程式化、成人化的德育工作,往往让学生如坐针毡、味同嚼蜡。现实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推进德育活动的供给侧改革,让德育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从现实看,普通高中德育活动至少存在并应反思下列问题。  一、尊崇以往的活动模式,  追求德育工作无风险的四平八稳  如今,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已经实现了系列化、格式化、模式化。如秋季开学后的第一学期,德育活动往往是:纪

2、律教育、系列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献爱心活动、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校园活动、系列“争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尽责孝心感恩活动,等等,这说明中学德育活动内容已经成熟。这些活动传递的内容,确实有与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一面,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基于教师视角,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设计的,缺少学生立场和学生思维,至于说学生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活动过程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满足、活动能否触及学生的心灵等实效性的问题,一些德育工作者缺乏思考和研究。以“法制教育”6为例,虽然成长中的学生非常需要,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部分法律常识,高中的法制教育如果缺乏生动性与灵活性

3、,那么设计者的初衷再好,也较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如某校每学年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开设法制选修Ⅱ课程,然而在将开设法制课程的教师信息和课程内容都放到网上后,整个高二年级竟然没有一位学生选!事后调查得知,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只是说教,无多大意思。而另一所普通高中的法制教育,根据学生常犯的错误及年龄特点,带领学生参观本市的少年犯管教所,广受学生欢迎。这说明:德育工作应该在追求成长意义的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意义与意思统一起来。  二、尊崇上级行政部门指示,  追求对上级高度负责的社会效果  如今,中学德育工作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安、文艺、法院、文化

4、、检察、广电、团委、关工委,甚至妇联等部门都已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这说明整个社会都关注中学生的成长。学校德育主任在实践中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上级来文,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于是,学校在一段时间组织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一段时间后组织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系列活动,一段时间后又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6自己原来所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基本无需再提,只努力落实上级来文要求即可,这样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有理有据,反响快、影响大、收益佳!可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脱离学生真正需求的德育工作,虽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社会效应,但往往与学生心理需求存在距离,难以实现德育活动

5、社会效应与个体价值追求的融合,因而难以让学生的道德理性转变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如大多数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承载的方式要么是观看革命传统电影,要么是听老革命做报告,抑或参观早已经去过多次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疲于课堂听课的学生大多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也都将参加活动看成是服从教育的体现,但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感悟的不多,在活动中能够矫正自己不良习惯的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已经对这类德育形式出现了心理疲劳。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

6、种命运”。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也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都启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不能只唯“上”,而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必须追求触及学生灵魂的效果。  三、尊崇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追求完美无瑕的德育境界  一提到德育,不少教师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往情境,认为它是神圣的、圣洁的。薛晓阳教授在《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一文中说:“就当前的中国教育来说,我们依然缺少精神哲学的引领和智慧。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被情感主义、生命哲学和终极理想这些眼花缭乱的概念所

7、陶醉,已经失去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丢失了面向生活的追问意识。”现阶段的中学德育也存在上述倾向。比如,大多数学校教室内外的墙上、校园铭牌上、校园所挂的条幅上,都有类似于“学而不厌”“止于至善”“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等名言警句。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弘扬的都是圣德,而教育成长中的学生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境,不能让学生处于纯粹的精神体验之中。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沉思:这些至真至纯至善至美至上的道德准则,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交汇点在哪里?怎样才能让高大上的道德准则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状态相连接?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

8、德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中学德育工作中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中学德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