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画面 体悟意境 内化运用

捕捉画面 体悟意境 内化运用

ID:3139123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捕捉画面  体悟意境  内化运用_第1页
捕捉画面  体悟意境  内化运用_第2页
捕捉画面  体悟意境  内化运用_第3页
捕捉画面  体悟意境  内化运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捕捉画面 体悟意境 内化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捕捉画面体悟意境内化运用  【摘要】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重要阶段,离不开童诗语言、情境、美感的浸润。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童谣童诗,它们语言清新优美、画面纯正和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那低年级童诗教学,究竟该教些什么、怎样去教呢?本文提出要激活想象意识,在思维飞扬中捕捉诗歌画面;激发联想品质,在拓展补充中体悟诗歌内容意境;聚焦诗歌形式,在内化运用中抒发内心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激活想象感知已经抒发情感内化运用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重要阶段,离不开童诗语言、情境、美感的浸润。因此

2、,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童谣童诗,它们语言清新优美、画面纯正和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那低年级童诗教学,究竟该教些什么、怎样去教呢?  一、激活想象意识,在思维飞扬中捕捉诗歌画面4  想象是儿童阅读童诗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有人曾经说过,没有想象是读不好诗歌的。自然,儿童阅读童诗也不能离开想象。有研究表明,儿童在9岁时,想象能力是最丰富的,尤其是形象性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常会借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感受诗歌中的意蕴形象,从而在想象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开篇就告诉读者“夏天来了”,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夏”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诗歌

3、随后呈现了“蝈蝈”“蜻蜓”“荷叶”等夏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个抽象的概念就立即变得清晰可辨,形象鲜明、生动了许多。此时,教师不能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体验停留在标签式的符号上,而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体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紧扣“荷叶”看到了荷塘里的一篇碧绿,荷花也散发出迷人的芬芳;通过对“蜻蜓”“蝈蝈”的体悟,让学生想象它们在荷塘里嬉戏、玩闹的情境、聆听他们的声音……正是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的吸引力得到了提醒,深化了他们对夏天的感知,形成对诗歌解读认知的基础。  由此不难看出,真正贴近儿童心理的童诗,总是习惯借助生动有趣的事物来展现意欲表达的抽象意象。这就决定了童诗的教学,不能就语言

4、而教语言,而要引导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引领学生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感受童诗的真正意境。  二、激发联想品质,在拓展补充中体悟诗歌内容意境  诗歌在内容层面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是诗歌语言表面所表达的意思,由于童诗语言的浅近,学生对童诗所包含的这一层次的意义理解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第二,是诗歌语言组合起来后蕴藏在诗歌内核中的意境,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诗人为了强化自己的表达效益,常常将很多内容故意省去,这要求教师要深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思维,对省略的内容进行想象性的拓展补充。4  如在教学《大海睡了》,作者以生动、浅显的语言展现了大海平静时的

5、状态,但大海在风平浪静时究竟是怎样的画面,作者并没有完整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大海妈妈,在寂静的夜晚就这样睡去了。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大海妈妈在睡去时,又会抱着哪些调皮的孩子呢?这样的问题直接指向诗歌创作中作者故意留下的的内容,在历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完成了对诗歌留白内容的拓展补充。  接受主义认为,文本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但只有经历了读者的深入阅读,文本才能彰显出其独特的意蕴,诗歌的解读才能逐步走向深入。  三、聚焦诗歌形式,在内化运用中抒发内心情感  在众多的文学形式中,诗歌的言语形式是最为独特的。简练传神、整饬划一是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经典诗

6、歌在语言的选用上往往是进行深思熟虑的,是遣词造句的典范之作。这些童诗一旦进入教材,就成为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极好范本。马克思范梅南曾经说过:“儿童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其实,每个天生都是一位诗人,他们从诗歌的语言中感受到生动直观的意象,感受到绝美的内在意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契合学生的这一认识需求,引领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运用和形式,在写写说说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真心体悟与诗歌联系起来,并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4  例如在教学《水乡歌》这首童诗时,教师先从整体上感知诗人借助水多、船多、歌多的特点来展现水乡的美丽风光,盛赞水乡人民的生活。随后,教师播放了相关

7、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在内心中产生共鸣。紧接着,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诗歌语言的细节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并感受这种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正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之际,情感处于悱恻状态时,教师则要求学生仿照诗歌的语言形式进行模仿性创作练笔,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提供了认知与表达的渠道,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可以在充分学生的情感认知,在“披文以入情”中激活体验,并抓住学生“情动而辞发”之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