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例说

对比阅读例说

ID:31392578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对比阅读例说_第1页
对比阅读例说_第2页
对比阅读例说_第3页
对比阅读例说_第4页
对比阅读例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比阅读例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比阅读例说  一篇文章总会有意思要说,有情感要表达,好文章、经典文章必有“这点意思、这种情感”的最好表达方式。既是这样,我们又何必多费口舌做各种解释、各种分析,把有意味的话变成干巴巴、毫无意思的话来耽误时间?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理念,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学校却倾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这里广泛存在着一种价值逆转,它意味着导言、批评资料和书目像烟幕那样,被用来遮蔽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知道的比文本自身还多。”“书读百遍,其义自

2、见”,“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从正面提示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教师作为“中间人”知道的不可能比文本自身还多,与其做种种不得要领的解释,不如引导学生一遍遍品读原文;而单纯的读原文,限于阅读能力、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时也会原地踏步,或徘徊于围墙之外,难以登堂入室,这时候,教师的适当引导很重要,找来相关文章对比阅读有时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以文解词,以文解文,解决了疑难,又多读了文章。两文相比,明义理,辨技巧,加深文章理解,更能提高阅读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相应文章的选择至关重要,真正的文字眷属不多,找来并非易事。体味涵泳的深,阅读搜集的广,才能避免拉郎配、认干亲。真能启人心智、动人心

3、魄的好的文章对比,必是筋肉相连,血脉相通,必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6  一、以文解词,领略含蓄意味  有老师解释“芭蕉未展丁香结”时说,丁香开花是十字花瓣,像一个结。其实只是臆测。也有老师找来图片让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叫丁香结,这当然很好,但只是知道了丁香花蕾的形状。如果老师不解释什么,搬来宗璞的《丁香结》一文,告诉学生答案就在其中,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地去看。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

4、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读过这两段文字,不但会懂得丁香结的意蕴,原来诗句也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了,岂不是相当于请名作家来给我们讲课。  二、以文解文,理解深厚情感6  青少年的心灵世界需要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展开,在理解别人情感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限于阅读眼界和阅历尚浅,中学生可能对某种思想感情难于理解,这时,如果恰逢其会,有相关文章可以互相发

5、明,互相对比,拿给学生阅读,就真能触发灵机,启迪智慧,在会心微笑中,在享受阅读之乐中豁然开朗。如朱自清的《背影》解读者无数,见解各异。我觉得,与其自作高明地把学生限定在一种解读里,不如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之后,再读一些写亲情的散文,我选了杨绛《干校六记》中的《下放记别》,和龙应台的《目送》。都是常见的名文,但凑在一起,真是天生的文字眷属,相映生辉,相映成趣。  我这样开场,在课文《老王》中我们已认识了杨绛一家,默存,杨绛的丈夫,阿圆,他们的女儿,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的“背影”,读下面片断,体会母亲笔下的女儿的“背影”:  “我们‘连’是一九七○年七月十

6、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阿圆的丈夫)。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被迫害又不愿说谎连累别人,不得已而死。)。  ……  “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形容一个人走路孤零的样子)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都是车站送别,父子,母女;儿子看父亲的背影,母亲看女儿的背影;儿子流泪,母

7、亲流泪。儿子看父亲,同情而自责;母亲看女儿,怜惜而无助。杨绛从“看着背影”,“闭上眼睛”,“睁开眼”,“合上眼”6,这一连串的动作,用最普通的语言,出神入化地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怜爱和内心的痛苦。而龙应台的《目送》写了母亲眼中儿子的“背影”,初上学、十六岁,二十一岁;写了女儿眼中父亲的背影,开着货车送自己到大学教书,坐在轮椅上,在火葬场,然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