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ID:31393542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成语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富有概括性、哲理性、故事性,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瑰宝。汉语成语也是人们惯用的词组,它的结构严整、形式简洁、含义深刻、表现力强,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不论在文章还是交谈中巧妙地使用它,都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样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巧妙的使用成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在阅读中注意到大量成语中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若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以成语为载体的化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2、化学教学将取得良好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成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利用成语引入课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更自然地进入化学情境。如:在“焰色反应”教学中,可以采用“火树银花”引入,提出问题:“火树银花”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何焰火会是五颜六色?焰色的产生是与黑色火药还是与其他物质的存在有关?等等。学生会结合实际积极展开讨论,教师抓住时机,通过实验、分析,层层引入,完成本节教学。再如:在“氨气”教学中,讲到氨气与酸反应的性质时,可以以成语“无中生有”5为题做一个趣味实验,事先在2只空的集气瓶内

3、壁涂上分别少许浓氨水和浓盐酸,并用毛玻璃片封住瓶口,然后将2只集气瓶口对口的叠加在一起,抽去当中的玻璃片,立刻就会见到原先“空”的集气瓶内白烟滚滚,真是“无中生有”。有趣明显的现象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欲望驱使学生探究化学的神奇奥秘。  二、深入浅出,增强学习理解力  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分析通常不感兴趣,往往只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分析。把化学原理以成语为载体进行讲解,可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学生借鉴已有的成语概念对化学理论知识加以分析、消化,最终完全掌握并学会应用。如:在“电化学腐蚀原理”一节教学中讲到“船壳防腐原理”

4、的时候引用“丢卒保帅”这个成语。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在船壳上绑附锌块?船壳和锌在海水中组成了一个什么体系?金属锌和铁的还原性谁强?哪种金属更容易腐蚀?通过分析,学生意识到了“丢锌保铁”的妙招,同时也对电化学腐蚀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在日程生活问题应用中也学会了“丢卒保帅”的方法,如城市下水管道的防腐办法、港湾闸门的维护等。再如在“氮氧化合物”的教学中引用“雷雨发庄稼”这个俗语引导学生分析:空气中主要存在什么气体?闪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会怎样?得到的NO在空气中稳定吗?NO2与水反应可以得到什么?化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5、,不断分析思考,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最终明白了为何“雷雨发庄稼”的道理。类似的还有:学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性质时可结合“水滴石穿”;讲蛋白质的“盐析”现象时可用“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教分散液的时候可用“水乳交融”等等。  三、类比推理,加强实验规范5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操作中讲究合理、规范、安全。有时一些机械的操作要领和一些枯燥的实验理论知识会使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大打折扣。如果在实验教学中穿插一些成语或俗语可对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求,理解实验原理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成语:  (1)

6、“以柔克刚”。强酸溶液能与强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强酸、强碱的使用过程中,却常采用“以柔克刚”的处理方法。如,强酸溶液流到实验台上,在用水冲洗之前,向台面上加入的不是氢氧化钠等强碱溶液,而是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的溶液呈弱碱性);强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在用大量的水冲洗之后,还需要在皮肤上涂上一层“保护液”,但这种液体不是盐酸等强酸溶液,而是酸性较弱的硼酸溶液。  (2)“防患未然”。在氧气、氢气的制备实验,氧气、氢气、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存在着许多防患未然的操作。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盛装药品的试管的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

7、防止药品中的湿存水在试管口凝结成的水珠流入试管底部,致使试管炸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一开始,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以防止氢气、空气(氧气)的混合气体受热爆炸等。  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在实验教学中不时的插入成语来说明问题,可使学生轻松掌握实验要求,能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中去。  四、提出质疑,开拓发散思维5  提出以成语为载体的开放性化学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解除束缚,让他们的思维在更大的空间中得以发散,对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起到良好作用。  笔者曾经引导学生对“水火不容”这个成语从化学的角度提出质疑,水和火能

8、不能相辅相成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认知结构上的冲突,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水火不容是常理,是永不改变的事实。但老师问题的提出又使他们对这个结论产生了怀疑。在学生思维矛盾之时,笔者做了一个“滴水生火”的趣味实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