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

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

ID:31401982

大小:11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9

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_第1页
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_第2页
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_第3页
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_第4页
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流散视域下席慕蓉诗歌创作的身份认同  内容摘要:席慕蓉的诗歌圆润自然,广受两岸读者的喜爱,此前的研究多侧重对席慕蓉诗歌的艺术解读,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的表达。拥有中华传统文化和西学双重视野的席慕蓉有意通过书写民族风土人情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弘扬中华古典诗歌的“诗教”传统体认对故国文化的情感归属,回溯自我的心路历程,讴歌生活完成了对自我女性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席慕蓉流散身份认同  流散(Diaspora)又译“飞散”“离散”等,本意指种子随风播撒,最初专指犹太人流离失所的现象,含有贬义,后随着经济一体化进

2、入全球化时代,移民潮日益加剧,流散逐步泛指所有的移民族群。流散者由于远离故国、流离于迁出国和现居住国的边缘,承受着故国和现居住国的双重边缘化困境,因而流散文学的写作呈现独特的流散特征:在以本土视角审视外部世界的同时,又以外部视角关注着本土问题。质言之,流散作家深受本土文学观念及语言表达思维影响的同时,又受制于现所在国的的文化视野和文学价值观念。而背井离乡之后对身份的重构、认同和确认是流散理论的一个核心部分。席慕蓉作为当代诗人,文学成就斐然,与流散经历紧密相连。以身份认同作为研究席慕蓉诗歌创作的切入点,结合其流散经历

3、,可以见微知著,探骊得珠,能够更好地解读席慕蓉的文学创作。  一.民族认同12  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5岁时就读于南京,1949年离开南京赶赴上海,在上海只呆了三个月便南下广州,迁至香港,并于1954随父母迁往台湾。在台湾定居十年之后,于1964年远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高级班进修,随后辗转欧洲各国,学习绘画、展览作品,于1970年返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自50年代起,席慕蓉开始了创作诗和散文,先后出版了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成长的痕迹》《同心集》等,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

4、席慕容曾因战乱远离故乡,后因求学负笈海外,一生飘零。对故乡的思念却从未减少,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增加,乡愁就如婴儿的胎记一般伴随着席慕蓉成长,同时也渗透到了她的创作生涯当中。乡愁是一种以乡土亲源为根基的集体情怀,席慕蓉四处漂泊,用诗歌吟唱对故乡的思念。“我说不出它的名字,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或者是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草原,或者在刚亮起灯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驰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

5、中,那个缓慢却又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歌――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12[1]乡愁的平复只能通过还乡予以完成,而面对着有家不能回的处境,诗人精神原乡,通过选取具有家乡特色的人或景,穿行于故乡和异乡的时空之间,游离于草原和城市之间,探寻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嬗变,思索着归乡的古老命题,表达对归乡的希冀和渴望。席慕容这种思乡的焦虑一直到1989年亲自回到内蒙大草原才得以纾解,后来又屡次返回到蒙古草原,出版了《追寻梦土》《蒙文课》《给海日汗的二十一封信》等关于蒙古高原的散文集,并在国际会议上宣扬蒙古草原文化

6、和游牧文明。  流散者由于长期漂泊,或已经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但是难以割舍与故土的联系,往往会通过故国回望的主题表达建立对自我民族和文化身份的认同,从而为流散者的创作寻找合理的动机。夹处异文化群体之间,身处异域社会的边缘,流散者往往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描写东方奇观和异国情调满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和窥视欲;二、坚守故国传统文化的本真性,拒绝异质文化;三、书写中西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的可能性。在20世纪50年代初,来自台湾的留学生纷纷留学海外,组成了留学生作家群,他们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留学生经历,创造一系列“留学生主

7、题”的文学作品,集中塑造了一批“流浪的中国人”形象,揭示了因“流散”(离散)而导致的文化冲突,表达了海外中国人在西方国家的充满着分裂(人生的分裂、认同的分裂、情感的分裂、家庭的分裂、文化的分裂等)的痛苦经验。在诗歌和散文领域,叶维廉、郑愁予、杨牧的诗歌创作和王鼎钧、徐达然的散文书写都对这一主题有着同一的描写。席慕容原乡诗的一大特色在于用珠圆玉润的语言诉说对精神归乡的执着。这种寻根意识是巨大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集体原乡情怀的显现,同时展现了全球化语境之下流散者无家可归的悲凉背影,揭示了每一位远离故国的游子们的

8、思乡之情。比如那首短诗《乡愁》,“故乡的歌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2]席慕蓉11岁时离开大陆,举家渡海定居台湾,对于大陆的记忆尤其是蒙古草原的记忆模糊不清了,只能从父辈口中得知,因为对于家乡的面貌是“清远”的、“模糊”的、在“12雾里”,飘渺不定,但是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