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

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

ID:20674166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_第1页
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_第2页
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_第3页
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_第4页
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流散写作的社会性别身份研究□李新云李德凤 《东岳论丛》2009年第07期  [摘要]近年来流散写作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对其分析探讨发现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以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在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原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的弱势族裔开始解构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逐步摆脱从属的女性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流散写作;社会

2、性别;女性身份;文化霸权;东方主义;西方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1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7-0102-04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资本的流通不仅带来生产的全球性流动,并且也带来文化与人的全球性流动,这使得流散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因为流散的经常化、全球化,使得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历史、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文学、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所以,伴随着世界性的移民活动的日益加剧,“流散写作”在文学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它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的探讨也就具有了不容漠视

3、的价值。国内不少学者已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多元的文化透析与阐释,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然而从女性社会性别视角来考察这一发生在现代多元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现象的还比较少见,也是值得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流散写作之历史溯源    流散写作或称流散现象早已有之,应该说自有文化和文学交流之日起就有这种现象。中国唐朝时期汉文化圈内的日本、朝鲜、越南就有大批作家移民到中国,自西域而来的波斯、阿拉伯诸国的移民中也有不少作家。中国历代也有不少华人移民国外,其中有不少作家的写作都可归入流散写作的范畴。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具有流散特征的文学

4、被冠以“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novel)之称,主要指不确定的写作风格、尤其是让作品中的人物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的小说,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亨利·菲尔丁和美国的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作家的部分小说,但并不说明作家本人处于流亡或流离失所的过程中。“流亡作家”(writersonexile)是指由于过于超前的先锋意识或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与本国的文化传统或批评风尚格格不入而流落他乡的作家,而正是这种流亡的过程中他们却写出了自己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爱尔兰意识流小说家乔

5、伊斯、英美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美国的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以及出生在特立尼达的英国小说家奈保尔等。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现代以来的流散文学传统和发展史,值得文学史家和文学研究者仔细研究。可以说,出现在全球化时代的流散文学现象则是这一由来已久的传统在当代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一体化而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移民潮的日益加剧,导致了其中不少作家都加入到流散写作中来。通过近年流散文学的发表,可以说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女性社会性别视角与流散写作    20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社会与文化运动引发了人们

6、对社会思想和文化中的先在的理论、观念和预设进行质疑和重新审视,也同时使人们体认到种族与性别因素的重要性。在这种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中,社会性别是在西方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将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解析为生理性别(或称基因性别)社会性别两部分,从而将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性载体中分离出来。社会性别是对人类性别从社会文化层面进行的界定,区别于生理意义上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的区分是由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强调文化在人的性别身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而是由社会建构的

7、。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为重新思考性别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形成性别问题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得以被考察。费仪·金兹伯格(rayeGinsberg)和安娜·罗文哈普特·郑(AnnaLowenhauptTsing)将社会性别定义为:“一个社会把人们组织到男性和女性范畴里去的方式,以及围绕这些范畴产生出意义的方式。”两位学者指出社会性别不是一个统一的范畴,而是多层次的、不断变化的;社会性别的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再定义和再塑造的可能性。美国女权主义学术界强调社会性别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磋商较量来改变其既定的内涵。

8、因此,社会性别内涵的不固定和多层次性意味着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同一文化中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性别的具体规范也会发生变化。80年代末,美国历史学家琼·斯科特(JoanW.Scott)在其文《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中,用后结构主义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