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

ID:31425989

大小:131.2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1-09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_第3页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_第4页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与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ord格式精心整理版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及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1、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答: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

2、法家哲学(韩非子等)。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3.隋唐五代的哲学;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

3、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2、诸子哲学产生前,人们是怎样理解天人关系的?答:诸子产生前,我国的哲学发展主要处于哲学萌芽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即天的意志和命令。夏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商奴隶主贵族

4、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商人不仅炮制了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周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通知的合理性。周奴隶主贵族还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尚书∙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西周初期最著

5、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旦,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保民“才能”享天之命”。二是在春秋这个新旧社会更替的过程中,无神论的兴起是历史之必然。出现了“疑天”的思想。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人们把吉凶祸福的根源归结为人事方面来,表明他们对神的怀疑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看出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天”、“神”与人的关系问题。3、新民主主义时期流行的主要哲学思潮。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

6、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4、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仁”的含义:(1)“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范文范例学习指导word格式精心整理版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

7、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2)“仁者爱人”“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的满足,这也就是所谓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让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恕”。实现

8、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5、如何评价孔子的天命鬼神观?答: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1)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它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和人的生死祸福“子畏于匡,曰: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