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

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

ID:3144694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_第1页
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_第2页
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_第3页
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几点关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看法  摘要:现行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材(八年级、九年级)在文字表述、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瑕疵,本文作者多年从事一线教学,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培养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98-01  什么是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当前国际上普遍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一是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程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

2、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中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当下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讲度来看,现行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缺乏对科学准确性、逻辑严密性的追求,损害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理解,这使得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公民科学素养”这一目标成了空中楼阁。4  比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本32页练习第6题所画的4个图像,物态

3、变化前与物态变化后两段代表物质温度变化的斜线画成了相互平行,这其实是错的。因为这两段斜线分别代表了同一种物质在固态和液态时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的过程,其斜率代表了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的比热容,将这两段斜线画成平行就意味着“物质处于固态时和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相同”,这显然是不对的。  再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课本35页《物体的内能》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所以,可以用物体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其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这句话容易令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物体温度变化了,说明它的内能有变化;如果物体温度没有变化,说

4、明它的内能也没有变化。”这显然是不对的!事实是:一个物体温度变化了,它的内能一定有变化;但物体温度没有变化,并不能确定它的内能有没有变化。  还有:沪科版八年级课本第105面《怎样描述力》一节中,有这么一句加粗的重点语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在后面第8章学习压力时,就会谈到“受力面积大小”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怎么能说“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呢?所以建议改成这样表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它们被称做力的三要素。”我们不必要求初中学生

5、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但教材本身对于概念、规律的表述仍然要求要准确、严密;我们不要求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也不应该用这种明显会产生误导的语句来误导学生。这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从增加“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4这一角度讲,现行的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在一些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上也做得差强人意。比如在“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课本提出了5种猜想,分别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速度”、“接触面的压力”、“运动方向”。但对于现实中学生最合理也最有可能提出的一个猜想“物

6、体的重量(质量)”则避而不谈,更不应该的是,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这一环节,只验证了将被证明有关的两个猜想,对另外三个将被证明无关的猜想却视而不见。这种做法使得许多一线教师在上其他课时也采取相同策略,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错误猜想多不做回应,那将狠狠打击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很不利的。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三点是培养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能力。设计实验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沪科版物理教材在“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实验设计上更有本末倒置之嫌。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当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

7、在同一物体上时,怎样求合力呢?”合理的猜想无非是两个力按一定的数学法则进行计算。那么如何设计实验呢?合力的概念是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实验探究每一条力的合成法则时,都至少要做2次实验,第一次用两个力同时拉橡皮筋,第二次用一个力拉橡皮筋,且橡皮筋的形变效果要与前次相同,然后记下3个拉力的值,再努力去发现3个数值之间的运算法则,完成对本实验的探究。进行实验之前,对于“单独用一个多大的力去拉橡皮筋才能让它的形变效果与2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4可不是预知的,所以这个实验最好还是用弹簧测力计来拉橡皮筋。课

8、文设计的用钩码来拉橡皮筋,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实验前探究者不能确保3个钩码可以把橡皮筋拉到相同的形变效果,如果形变效果不同的话,这实验便失去了意义。所以课文设计的实验明显带有知道了结论再来凑实验数据的倾向。这即不符合科学史上的历史事实,也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或许有人会辩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