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ID:31447464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0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_第1页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_第2页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为目标的课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其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整合、语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教育的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在

2、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各门学科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或某一学科不同的角度之中,探索者在既保持思维的活跃又保持头脑的冷静,既保证思维的发散又着眼于研究主体的前提下,实现思维发散的火花“聚合”。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是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把育人确立为最高的境界追求和最终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3。同时,依据多重智力理论,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能用同一目标培养人;用同一模式教育人;

3、用同一标准评价人。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自主性特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把情感目标提到与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它要求与生活接壤,特别强调活动过程中的生活的体验、知识情感的体验,强调学习的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这些素质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入语文活动。在活动的特殊的情境中,在广泛的生活实践和以语文为主的相关学科交叉中,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种种语文观念的独特体验,在教师的

4、有效引导、组织、促进下,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对相关“语文主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语文知识能力的新组合,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种“新文化建构”。活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活动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强调个体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交流与综合性的探究,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感悟新的认知结构,感悟新见解,进而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3  那么,作为语文活动课程的决策者、引导组织者及促进者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要注意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活动环境。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活动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其次要精

5、心组织、积极引导:(1)引导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明确活动的主题,活动的主题性特征能够完整和谐地运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身心潜能,则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动的动机与兴趣,调动积极性。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规划和安排自己的自主活动。(2)引导独立地学习探究。在活动中,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在活动中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独立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思维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3)引导培养怀疑精神

6、。“学则须疑”,活动的全过程,须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只有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怀疑、求异是创新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质疑,在合作交流中质疑,在群体探究中释疑。对问题的探究研讨要细致深入,了解其来龙去脉,悟出它们深层的联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思维非定势化,即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思维定势的束缚;强调结论非唯一化,即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条条道路通罗马”,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方案的讨论思考,去诱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问题的结论是多元的、开放的。(4)引导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学习的动

7、机、参与活动的策略、探索研究的成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能力。  一种新的课程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探索,总是伴随着问题与困惑,在边学边做,边破边立,不断构建中,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创新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