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ID:31452235

大小:11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0

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_第1页
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_第2页
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_第3页
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_第4页
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摘要:辩论是思维的最好触媒。课堂上,学生间的辩论是信息的融汇、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辩论时,各种声音交汇、激荡,不同观点碰撞、闪光。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找时机、选辩点、抛辩题,针对数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错误点、意外点,开展适当的辩论,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使错误的观点得到修正,使问题的本质、方法的要领得以充分揭示,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辩论;有效培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63-04  课堂教学应拒绝过多的“平和”、“顺畅”,

2、唯“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把课堂推向高潮,才能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思维平台,开辟自由的表达空间。要想达到以上效果,组织学生辩论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辩论时,围绕着辩论的问题,学生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思维呈发散型;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反应要灵敏,思路要清晰,辩词要有根有据、有条有理;为反驳对方的观点,角度要新颖,论据要直指要害。这个阐述和辩驳的过程,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都将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一、在突出重点时辩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通常都是采用“9猜想

3、→验证→结论”这样的方法探究新知。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当学生通过以上步骤初步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后,我有意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质疑辩论的平台,一方面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另一方面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回放】  我拿起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沿着底边上的高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接着抛出问题:“每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思考后学生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另一种则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的为正方,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为反方。由于观点针锋相对

4、,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举起一个大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反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正方:把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  反方:每份是90°。  (辩论一开始,反方就两次同意自己的观点,这让正方同学的脸上都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正方:刚才老师把一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个小三角形,也就是把大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占其中的一份,所以,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90°。9  (反方一个同学站起来走向讲台,将一个等腰三角形沿顶点对折,用粉笔画出底边上的高与底边所形成的两个直角,然后展开,指着小三角形中间的一

5、个直角,说)  反方:这个角是不是小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正方:是。  反方:可它是原来大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  正方:不是。  反方:也就是说,老师把大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只是小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所以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不是大三角形内角和的一半。  反方:你们可以把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后拼起来,看看它是多少度?  (在反方同学的启发下,正方同学进行撕角验证活动。)  正方:确实是180度。  反方:当然了,小三角形也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也应该是180°。  正方:我们刚才一直忽视了小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错误地把小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看作

6、是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现在我们明白了:三角形无论是大还是小,内角和都是180°。  ……9  辩论是思维活动的好形式。在以上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倾听对方发言的要点,还要及时发表支持或反对的见解,从而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谬误。这样,学生变成了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好,不仅纠正了偏见及错误,深刻理解了知识,而且开放了思维,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  二、在突破难点时辩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内容点,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成为学习活动的严重障碍。教学时能否突

7、破教学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执教者必须认真思考,寻找适合学习对象的有效手段加以突破。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学生在刚接触分数时,受思维片面化、简单化的制约,往往把“分”和“平均分”混淆,产生“只要分了,分的结果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强调“平均分”这一难点。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另辟蹊径,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