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毛毛虫”化茧成蝶

让“毛毛虫”化茧成蝶

ID:31454437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0

让“毛毛虫”化茧成蝶_第1页
让“毛毛虫”化茧成蝶_第2页
让“毛毛虫”化茧成蝶_第3页
让“毛毛虫”化茧成蝶_第4页
让“毛毛虫”化茧成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毛毛虫”化茧成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毛毛虫”化茧成蝶  【摘要】班主任工作看起来很平凡,但要做好却并非易事。因为班主任所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富有个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所以,当学生心理发生偏差时,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克服偏见,真诚地接纳学生,和这些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合理利用表扬、反馈等效应,及时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个案研究班主任问题学生化茧成蝶  一、问题学生的个案呈现  笔者刚接手现在这个班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女孩子――萍萍,她的行为举止和一般的孩子迥

2、异。报名第一天,她就给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点名时,笔者多次重复她的名字却始终无人应答。给家长打电话得到的答案却是她肯定就在教室里。结果一数人数,正好43人全齐。最终,笔者费了好大力气,才把这个新转来的学生从一个靠墙壁角落的位置上找了出来。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让笔者始料未及,安排座位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同桌,但萍萍说什么也不愿意,就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在之后的相处中笔者发现,从道德行为上看,她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吵架打架是家常便饭,对男生也毫不惧怕;从道德情感上看,她的情绪极其不稳定,对教师和同学都存

3、在抵触和对立情绪,还经常翻白眼;从道德意志上看,她缺乏自制力,甚至出现拒绝学习,拒绝参加考试的行为。总体来说,任课教师都不喜欢她,班里同学也不愿与她接近,背地里叫她“7毛毛虫”,谁也不敢去招惹她。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萍萍多次家访及日常的观察,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家庭教养方式失当  萍萍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以限制和否定为主。从父亲的角度多是限制和打压,从母亲的角度则多是否定和责备。  萍萍的父亲对孩子的管教甚为严格,规矩较多,限制她出去玩,限制她

4、看电视,稍有不顺便拳脚相向。因此,笔者经常能在这个小女孩的手臂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淤青和伤疤。她长期面对父亲的诸多限制,内心就逐渐积聚起了委屈、生气、愤怒等情绪。有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与个体遭受挫折有关,可能会发生直接攻击,也可以寻找替罪羊,而萍萍则采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予以排解,如找人打架、摔东西等。由此,在和同学、教师的相处中,萍萍一旦产生愤怒、委屈、生气等情绪,对同学就采用了直接的身体攻击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教师则报以白眼、仇恨的目光。7  从母亲的角度看,萍萍的母亲见到孩子很少微笑,一

5、脸严肃。在家校联系本上,笔者经常能看到妈妈给孩子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这说明母亲对孩子具有非常高的期望。我们都知道,否定和责备是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萍萍经常面对母亲的高要求和随之而来的否定,因此产生了厌烦的情绪,长期郁积成心理压力,不愿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并逐步演变成对压力的承受力越来越差,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一旦有突破口,她的压力就会迸发释放出来,导致不同程度的丧失理智的行为。  (二)学校人际关系失衡  当学生走进校门,走进集体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关系网络。一般来说,儿童群体存在着

6、三类有特殊交往表现的儿童:好人缘者、受排斥者、受忽略者。不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在行为方面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而遇到问题时,他们较多采用攻击的方式去解决。  萍萍家租住在一个远离学校的自建棚户区,周围没有同龄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在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上也有很大的欠缺。这就导致她性格上的孤僻,喜欢独来独往。而在集体中,萍萍的行为引起了教师、同学的严重不满,她从一开始就得不到认可,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就这样成为了受排斥者。在不被认可面前,萍萍没有良好的应对策略,于是再次采用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终

7、于使人际关系更加恶化。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忘记过去――避免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把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力称为“刻板效应”,当人们形成刻板的不良印象后,就会经常表现出轻视、厌烦的情绪。7  当开学第二天面对萍萍的时候,笔者就决定要忘记第一天她留下的不良印象。就只把她当成一个完全陌生的孩子,只是班级里很普通的一员。于是,笔者按照既定的安排把她的桌子移到了集体中,还帮她寻找了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同桌。笔者不知道这样没有跟她商量的强硬举动,会不会伤害到她,只是希望她尽快地融入班级。接下来的几

8、天,她没有做出什么极端行为,这让笔者轻舒了一口气。于是趁热打铁,笔者把她找来谈心,问她开学第一天为什么不理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同桌。结果出人意料,她说一年级的老师从来都不理她,还把她的座位单独放在垃圾桶旁边,同学们开小火车回答问题也轮不到她。这样的答案让笔者觉得很痛心,并坚定地告诉她,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鼓励她要忘记过去的痛苦回忆,她很顺从地点了点头。此时此刻,笔者似乎从她的眼里读到了一份惶恐后的感激。  (二)肯定今天――合理利用表扬、反馈效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