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

ID:31467188

大小:7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10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_第1页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_第2页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_第3页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_第4页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一、概述n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文学,现实主义方兴未艾,古典主义消退殆尽,浪漫主义余波犹存。此外又陆续出现了好些新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自法国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一)自然主义文学n1865年,左拉以“自然主义”指称初露端倪的一种文学流派,并逐渐对这种文学流派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从此,“自然主义”便成为文学史、文艺学和美学等领域的一个特定范畴。n在新兴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理论中,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对许多作家的观念更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自然主义的理论先导。1、孔德(1798-1857)n孔德的实证哲学之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

2、自然规律。他强调艺术要探索人,认为人的社会取决于生理条件,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2、泰纳(1798-1857)n提出了决定文学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种族包括人的先天的、生理的、遗传的和特定民族影响等要素,环境包括物质和社会两重因素,时代包括文化和当时占优势的观念等因素。n他主张描写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类型的人物、综合研究人所收到的各种影响,特别是种族影响。3、贝纳尔n贝纳尔医生对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命名,他“就是承认随时随地都有规律”,认为研究任何实物的性质都必须探讨其特征和环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一理论成为当时医学界、哲学

3、结合文学界的权威理论。(二)唯美主义文学n唯美的观念源于德国古典美学思潮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歌德认为艺术作品时独立的有机体,席勒提出把美作为一个自足而独立的“美的显现”。柯勒律治发表过唯美的主张。而康德则为唯美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强调美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提出了“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n唯美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超功利的艺术主张和唯美形式的追求两个方面,颠覆了艺术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文学传统,被长期贬斥为“形式主义”但唯美主义拓宽了美的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它既是象征主义的先导,有对20世纪的文学造成了影响。1、泰奥菲勒·戈蒂耶(1811-1872)n戈蒂耶唯美主义的先躯

4、。倡导“为艺术而艺术”n代表作《珐琅和雕玉》(1852)以画家的眼光纯粹从色、光、线条、浮雕的效果出发,反复咏叹自然美、人体美和艺术美,刻意创造赋予人的感官,特别是视觉方面的美感。n受泰奥菲勒·戈蒂耶的影响,60年代法国出现了阵容可观的帕尔那四排唯美主义集团。2、约翰·罗斯金(1819-1900)n罗斯金英国被称为“美的使者”达50年之久。n他认为对美的感受能力来自“道德知觉”。他推崇哥特式建筑是体现了基督教的“真理、牺牲和顺从”三大美德。n把美分为“典型的”和“生命的”。3、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n英国作家、诗人。n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n格雷

5、贝泽尔亨利勋爵n诗剧《莎乐美》(1893)是王尔德的又一代表表作。(三)象征主义文学n象征主义流派的兴起,跟19世纪中叶以后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密切相关。n康德提出“先验唯心主义”,叔本华首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世界只是主观的心影。n19世纪唯美主义强调形式、追求表现力和重现瞬间感受等主张给了象征主义直接的启迪,到19世纪中后期为唯美主义所催化。n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借助感官可及的具体事物作为意象,用以相对的抽象情感;强调想象的作用,认为主客观之间、宇宙万物之间都能产生相互感应的“交感”,注重“通感”;追求诗歌跟音乐、绘画的结合和语言的不同组合。而且集

6、中写丑,以真实丑入诗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后产生美感。n作为一个流派,自1891年起已经解体。但作为一种风格,它传入美、英、德、俄和西班牙等国,而且对20世纪的世界诗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波德莱尔(1821-1867)n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先驱。在50年代提出“通感”论,发表诗集《恶之花》,为象征派诗歌的形成开辟了道路。n波德莱尔有“恶魔诗人”的称号。2、让·莫瑞亚斯(1856-1910)n在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中,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成为象征派出现的标志。3、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n长诗《醉舟》写喝醉的诗人随波逐流泛舟大海,摆脱了“纤夫”、“舵”、“锚”等外

7、界的束缚,看到了层出不穷的怪异景象,以此比拟感官麻醉、心灵开启的诗人抵达“未知”境界后的感受。4、斯泰凡·马拉美(1842-1898)n长诗《牧神的午后》熔梦幻象征于一炉,集诗、画和音乐为一体,在朦胧的色调和悠长的牧笛声中,森林、湖泊、赤裸的仙女和轻盈洁白的纱裙构成了一幅奇幻的图景。瓦雷里称此诗为“法语文学中无可争议的最精美的诗”。《牧神的午后》片段n在寂静而困倦的昏晕中,凉爽的清晨如欲抗拒,即被暑气窒息,哪有什么潺潺水声?唯有我的芦笛把和弦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