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模式但见精神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

ID:31487492

大小:11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2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_第1页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_第2页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_第3页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_第4页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求模式但见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求模式但见精神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语系中的不老话题。虽然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漫天飞,但真正做到深化改革的并不多,能够始终坚持改革的更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并卓有成效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作为贵州省的百年老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过一些思路,提过一些理念,但一路走来,驻足回望,能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和共同追求的课堂精神仍有匮乏。  一、改革背景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始建于1915年,是贵州省一类示范高中,现有学生4747人,教职工352人。作为贵州省的百年老校,遵义四中历史悠久,沉淀厚重,继承了许多年轻学校所不及的优良“血统”和品质。但是,就像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背负盛名难免

2、步履沉重,也难免潜藏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光环掩盖下的虚弱。名校老校几乎都在精英教育的时代有过辉煌的办学业绩,是一个区域内有过较大影响力的学校。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办学条件优势,特别是良好的生源条件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因为名校老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升学率较高,因此获得的几乎都是赞誉和追捧,集各式各样的荣誉于一身,一俊遮百丑,良好的办学效益遮蔽了老化钝化的体制,但荣耀的光环下有掩盖不了的内在虚弱。9  二是经验带来的观念固化。厚重的历史在沉淀厚重文化的同时,也沉淀了一份自满、固执和保守。名校老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是同时,传统习惯和经验形成的惯性深重,自我感觉良

3、好,很难产生来自于自身的批判与否定,因此改革和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阻力。  三是教师的功臣意识和名校优越感较强。名校老校享有荣誉和具备资历的教师数量多,影响力大。学校的呵护、学生的尊敬、社会的推崇既可以成就教师的荣誉,也可以助长教师的自傲。不少教师常常以曾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为骄傲,在功臣意识和名校优越感支配下产生了舍我其谁的自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关注时代变化,对标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危机感没有普通学校的教师那么强烈,因此很难产生“空杯心态”。而在今天,当教育生活面对“双新”――新常态和新高考的挑战时,特别是福利待遇被规范之后,有些教师内心失落,心生抱怨,甚至对政策、对改变产生了消极抵触的心态。  

4、四是新老融合的认识误区。人们常常认为,有资历有经验者缺乏创新精神,有创新精神者缺乏经验和资历,所以老校总是在不断强调新老融合,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做“青蓝工程”,做“传帮带”。但事实上,就像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存在就是合理,没有代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落后和停滞。新老融合其实是个伪命题,甚至是谬命题。一个学校,越是强调新老融合,对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就越是不利,就越是压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和个性彰显,最终很难实现多维发展和创新发展。承认新老差异,各显其能,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不纠结于新老融合,应该是老校的明智选择。9  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冲出重围,负重前行,让老校重新焕发活力。

5、那么,冲出重围的出口在哪里?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的切入口在哪里?经过反复调研,学校确定,把教学方式的革命作为学校整体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从改革课堂入手,通过课堂观念的转变来寻找老校逢春的契机。只有打开这个通道,观念的藩篱才能冲破,思想的闸门才能打开,学校综合改革才有基础保障。  二、改革思路  课堂改革,首先要研究课堂存在的问题。按照雅斯贝尔斯的分法,教育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类。  一是经院式教育。这种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学生到学校就是学习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  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的

6、传统色彩,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  三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师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唤醒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发的力量,这是一种“催产式”的教育。  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正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缺少课堂的平等对话,缺少在平等对话中师生对真理的探究和探究后的顿悟。搞清了课堂存在的问题之后,再来研究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研究知识类型。知识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事实性知识,如概念、记忆、判断等。这类知识只回答“是什么”9的问题,属于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二是方法性知识,如阅读、讨论、争辩、归纳总结、

7、推理拓展。这类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需要通过训练来解决。三是价值性知识,如体验、反思、创造、信仰,这类知识回答的是“怎么好”的问题,需要通过导向性教育来解决。  教学的创新需要的是转变教学方式,优化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价值。其根本上要解决的是知识的价值观和信仰问题。事实性知识是在“记中学”,方法性知识是在“做中学”,价值性知识是在“悟中学”。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前面两个方式,耗费大量时间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