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

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

ID:31488495

大小:10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2

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_第1页
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_第2页
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_第3页
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_第4页
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上海老洋房看建筑英语  摘要:上海这座文化融合的城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传统四合院与欧洲联排别墅的碰撞,造就石库门建筑;各国洋行的蜂拥而至,成就了“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租界的设立,贸易的兴起,铸就独特的上海风情。本文通过回顾西方人笔下的上海老洋房,浅析建筑英语在专业与非专业环境下的适用,进而探讨英语文本形式与英文视角的特性、作用及其影响。  关键词:上海租界老洋房建筑英语英语文本西方视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房价的不断攀升,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上海这座日益繁荣的城市已在数据上

2、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西方社会一次次将目光投向上海,就像一百多年前的蜂拥而至,只不过这一次,没有土地割让,没有租界,没有“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回顾上海的历史发展,西方社会以殖民的方式强行进入这座城市,在掠夺、奴役、割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上海的城市风貌。先不论善恶、不论好坏,历史的问题交给时间给出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化的注入让这座洋泾浜畔的江南小城别具魅力。中国古典建筑讲究的“移步景异”说的正是上海,漫步这座城市,刚刚路过维多利亚式挪威风格的马勒别墅,不远处便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白崇禧旧居,再走几步

3、又见美式与中式建筑结合的丁香花园。8  西方文化的注入,改变上海的城市格局与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上海的文化发展,而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扎根这座城市,就像上海著名的霞飞路(AvenueJoffre),后改名淮海中路,因租界的割让而开辟,因跑马场的开设而繁华,因法国将军JosephJacquesCésaireJoffre而得名。英文作为当时的主流语言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着、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英语作为工具型学科,常常与其他学科组成专业英语类型,建筑英语作为建筑专业的

4、必修课,往往给人以专业性强、适用性低的晦涩印象。建筑英语是建筑类专业英语与西方视角看建筑的结合,在掌握相应词汇语法的同时,了解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差异。上海这座曾经的殖民城市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认识建筑英语的机会。本文将通过介绍上海老洋房,浅析生活中的建筑英语,探讨西方文化殖民过程中语言工具的作用与影响。  一、西方人笔下的上海老洋房  随着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1845年,作为《南京条约》中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正式设立上海英租界,后相继辟设美租界、法租界、联合租界,直至1943年收回租界

5、,上海一直保持着租界区内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租界区外无以生计、艰难度日的生活状态。经济上的繁荣促使一批批西方资本家、冒险家涌入上海,不断兴起的鸦片、洋行、船运贸易推动着房地产行业的蒸蒸日上。随着各国租界由黄浦江畔向西的不断扩张,各国建筑拔地而起,一夜之间遍布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从英租界的不列颠殖民地风格(BritishColonial)到重获新生的古老欧洲文艺复兴风格(Neoclassicism),再到风靡一时的装饰艺术风格(Art8Deco),奢华一时的上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师,造就了这座文化

6、融合的城市。每一栋华美建筑的奠基或落成,沪上的主流报纸都会对其进行图文并茂的深度报道,为后人留下宝贵的书面记载。  上海地区的报纸见证了上海老洋房的兴起,沪上的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由英国拍卖行商人HenryShearman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11年后,英商字林洋行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这座先有英文报纸后有中文报纸的城市,其历史的记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融入了西方的视角。上海的城市布局中,租界时期的建筑占据着上海最中心的部

7、分,而现存的老洋房资料,大多都是英文版本,无论是设计师的手稿还是可查阅的报纸信息,英文文法与西方视角都成为上海老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英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另外,随着上海的迅速发展,就如1951年的那首风靡全球的“WhyDidITellYouIWasGoingToShanghai”,全世界的年轻人迅速了解到这座新兴的城市,蜂拥而至,成为上海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字记载,而这些记录同样以英文方式书写,以他者的眼光阐述着那个年代的上海故事。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8的上海老洋房

8、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原本居住着一户人家的洋房已变身十几户人家的住所,在增建、拆除、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许多老洋房已面目全非。居住在老洋房里的居民并不知道自己住的房子曾经何等辉煌,鲜少有人再去关注这些老房子的历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人因国际贸易再次进入上海,在惊叹上海老建筑的同时,推动了上海老建筑的探讨与研究。这些西方人或常驻上海或定居上海,逐渐形成规模,演变为数个民间组织,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加以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