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

ID:31490734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1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2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3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4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  [关键词]孔子思想,故事解读,背景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O007-04  在孔子思想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会引用一个源自《论语?乡党》的经典故事,以阐明孔子“仁”的思想。这个故事的原文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孔子关心的是人,而非马;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更是身体力行。这是教师教学的逻辑。但是,在今天,“问人不问马”是一个比较寻常的行为;如果哪个当权者在灾难发生时,敢于“问马不问人”,恐怕会受到不少的非

2、议。在这种情形下,今天的学生真的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孔子的“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要从孔府马厩中的人与马说起。  一、孔府马厩中的“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仕鲁期间,当时孔子50多岁,职位应该是大司寇。  《宋书?志第八?礼志五》载:“《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礼》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壁中,其真伪历来就有争议。故此,天子驾六还是驾四,在古代长期争论不休。不过,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7便不证自明。这就意味着《逸礼》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3、。  那么,孔子该驾几匹马呢?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其爵位有卿与大夫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按照清宦懋庸的说法,孔子的爵位为上大夫,按当时的待遇,他家的马棚,该有5辆车,20匹马。即使按照“驾三”的算法,孔子家的马棚也有15匹马。15-20匹马,需要多少人来养牧呢?  《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马。”也就是说,4匹良马需要5个人(4个圉人和1个圉师)驯养;12匹良马需要16个人(12个圉人、3个圉师和1个趣马)驯养。又载:“驽马三良马之数,丽马一圉,八丽一师。”即,16匹驽马需要9个人(8个圉人和1个圉师)驯养。以

4、上均是针对王室之马而言。孔子身为诸侯国的大司寇,其家中之马当然无需这样精心照料。我们放宽些,假使1个圉人能照顾3匹马,孔子马棚中有15―20匹马,起码也得5-7个养马人。  这几个养马人,其身份地位如何呢?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皂和圉人都是养马的奴隶。皂为马厩而有员额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圉人则身处社会最底层,因为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皂是第五等级,圉人则在十等之外。无独有偶,《国语?晋语四》亦云:“公食

5、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7皂隶和官宰作为家务奴仆,排在庶人和工商之下,居于社会最底层。由此推知,孔子家的养马人,其社会地位应该不高。  二、孔府马厩中的“马”  前文已言,孔府马厩中可能有十余匹马。这些马,对于春秋时期的人,尤其是对于孔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作为“生命之物”的马  马,当然首先是活生生的一条命。在一些人看来,孔子作为圣人,理应仁爱万物,怎么能不问马呢?比如,韩愈就认为:“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当代学者马志林也认为,《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既然“孔子爱鱼而留有余地,爱

6、鸟而不出其不意,更何况是作为驾车之用的马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可能是句读的问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除“乎”字下绝句,还有一种可能:“一读至‘不’字绝句”。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清武亿则主张这样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第二种看法认为,“不”字应该理解成“后”。马志林主张“不”应理解为“后”,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后”应理解为“不”。无独有偶,台湾学者李敖也持这种观点。  上述两种看法虽然论证方法不同,但其结论是一致的,即:孔子先问人,后问马。但是,

7、对于第一种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没有训诂学上的依据。至于第二种看法,连作者都承认这“没有训诂上的先例可循”。7  第三种看法认为,孔子的确没有问马,但这并不等于孔子不爱马。朱熹就是持这种主张:“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孔子既爱人也爱马。之所以不问马,理由有二:一,无暇问;二,贵人贱畜。  2.作为“财产之物”的马  在春秋时期,马不仅是条鲜活的生命,也是重要的财产。《论语?乡党》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此事当发生在孔子官至司寇之前。因为假如他官拜司寇,朝廷会为他配置车马,根本就无须朋友馈

8、赠。当《论语》的记述者想要拿一个东西来比喻贵重物品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