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

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

ID:31494860

大小:10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_第1页
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_第2页
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_第3页
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_第4页
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原性教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  [摘要]“本原性教学”意味着教学回归“本原”,追问教学的本质,这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现实的一种纠偏,更是对学科教学深层的本质性的一种追寻。它是一种教学的方式,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也是一种思考教学的方式。本原性教学的课堂实践要立足数学视野,分析教学内容;站到儿童立场,构建整体框架;回到教学场域,把握关键事件。  [关键词]本原数学教学教学内容整体框架关键事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9-012  夏?D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

2、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夏先生在这里说的是教育,其实,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过分追求教学外在的“形式”,而不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质,只为演绎所谓“教”的精彩,而不关心学生真实的想法,一味跟风模仿,迎合新的理念,缺少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理性思考,教学正与我们的“初衷”渐行渐远,变成一个“没有了水的池塘”。“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很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

3、,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6显然,数学教学亟需回归本原,追寻本原性的学科教学!  一、数学“本原性教学”的内涵诠释  “本原”字典中的解释是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哲学中对“本原”的思考表现为一种刨根问底的探询精神,始终把理解世界的“终极存在”、“始基”、“初限”或构成世界的“元素”作为哲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借用哲学中对“本原”的理解和思考方式,我们尝试提出一种“本原性教学”的设想,即教师始终把某个数学问题中最为原始、朴素、本质的观念、思想和方法作为思考的首要问题。紧扣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交往

4、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形成良好学科观念的一种教学方式。  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本原性教学意味着教学要凸显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把师生的“眼光”都聚焦到对所教和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的探询、理解和创造上来,而把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对经验、情景的设计等视为其必要的“背景”,让课堂充满数学的“本味”。  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本原性教学意味着教学应扎根于学生的常识和经验。关注其最原初、朴素的想法和真实的思维状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理解的水平,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作为一种动态的思考教学的方式,本原性教学意味着要重塑教师的教育哲学。运

5、用哲学中对“本原”6进行连续不断地追问和探询的方式思考数学及其教学,让师生共同体会到教学主题的数学本质、原初观念和核心思想,形成批判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总之,本原性教学意味回归“本原”,追问教学的本质。这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现实的一种纠偏,更是对学科教学深层的本质性的一种追寻。  二、数学“本原性教学”的实践建构  理念是一种庄严的理想,一种在经验中无法遇见的完美性的概念。理念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体现价值。作为追寻教学本质中一种完美设想,本原性教学如何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落地生根,真正成为一种行之有效,并能够引导课堂教学的核心观念。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6、(一)立足数学视野,分析教学内容  数学课中“数学味”流失的一种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失清晰的从数学角度考量教学的意识与视野!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静态的符号形式,更是数学思想方法、语言、文化的整体的、动态的综合体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必须在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技能,体验思想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分析不能仅仅限于教学方法的层面,还需要揭示数学本质,从数学内容上进行提升!有效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  1.探询教学内容的本真意义  课改以来,教材编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调强“数学生活化”,借助“生活原型”帮助学生

7、理解“数学概念”,应该说这个基本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由生成的“纯经验”型的数学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而只是一味停留在“情境”6的层面展开教学,那么数学内涵的流失将成为一种必然!  以“三角形的高”教学为例,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日常生活中的“高”的内涵是一回事吗?教材中从“人字梁”模型引入对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有没有负面的干扰?事实上,三角形的高更应该是数学上量化三角形的一个“参数”,跟长方形中的“长”和“宽”是类似的概念,而生活中的“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