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读活、读透

读通、读活、读透

ID:31494999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读通、读活、读透_第1页
读通、读活、读透_第2页
读通、读活、读透_第3页
读通、读活、读透_第4页
读通、读活、读透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通、读活、读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通、读活、读透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解读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必须读通,读活,读透教材,即对教材进行纵向联系,横向对比,深入挖掘,大尺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材;解读;读通;读活;读透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凭借和依据,读教材是教师应该修炼的基本功之一。在当前浮躁忙碌的工作氛围下,不少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不计”,不少教师往往在上课前匆匆“扫了一眼”教材,便拿着教科书上讲台。课堂上,教师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能力的发展以及后续学习的铺垫等方面均出现了各种疏漏和缺失,这都是由于对教

2、材解读的漠视造成的。对于“不会说话”的教材,如何通过解读焕发其活力呢?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读通――纵向解读,打通知识联系  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以网状的形式存在。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容易走向两种境地。其一,就题教题。只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待到后续相关内容学习时,再对前面的相关知识补缺补漏,从而造成重复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其二,越俎代庖。因为不清楚教材体系的整体编排,因此对知识点做过多的拓展延伸,“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由此可见,不能在教材编排的大体系下解读教材,容易陷入“解读片面”6的误区。因

3、此,解读教材时,不能仅读本课教材,还应该分析本节课教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准备,后有铺垫。站到更高的视野上读教材,对于准确理解把握教材大有裨益。  “小数的认识”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中分两段进行教学。从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编排(如图1)可以看出,这个阶段对小数的认识须依托“具体量”,教材以学生最为熟悉的“米制单位”和“人民币单位”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具体量中认识一位小数的含义。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如图2、图3)一课编排中,尽管仍然依托“米制单位”,但体现了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

4、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意图,对小数的意义进行了抽象和提升。本节课教学中,还安排了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等内容。  从两册教学内容来看,在三年级认识小数时,应该把握好几个度:其一,对小数的认识离不开具体量的生活背景,不能脱离“米”“元”等单位认识小数的含义;其二,仅认识“一位小数”,且不给出“一位小数”等名称;其三,不教学计数单位、进率等内容。两册的教学内容似乎有交集,其实有着各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少教师在执教三年级“认识小数”时显得操之过急,教学了一位小数之后,“顺带”着认识了两位小数;怕表述小数名称不方便,给出了小数的名称;教学中渗透了

5、小数的计数单位等内容。进行这些“越位”的教学时,执教教师却浑然不知。这一方面是对教材解读不全面,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教材之间的纵向解读,没有厘清教材的编排体系,不能理解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和逻辑关系。6  由此可见,读教材不能只读当下的内容,更要找到知识点的“前世今生”,以联系的眼光对教材进行纵向解读。教师应准确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界限”,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唯有如此,才能“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并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读活――横向对比,兼容版本优势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编排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条条大路

6、通罗马”,不同的编排方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如果在解读教材时,能够参考不同版本的编排,兼容各种版本编排上的优势,则对教材的解读将更加完整,更加充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如图4),教材以百数图为探究素材,学生通过圈出3的倍数,横着、斜着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从而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并提炼结论。应该说,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课堂实施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学生完成作业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学生虽然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手段,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7、但对于为什么要把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相加的道理却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3的倍数特征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层面上。没有理解其中的算理,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自然不牢固,解题时出错也就在所难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不同版本的编排,可以给予自己更多的启发和思考,有助于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加工。“3的倍数特征”6这节课,台湾康轩文教版教材的编写(如图5)与人教版有较大的差异。教材以“141”为例,利用小方格这种直观手段,通过算式与图片结合的方式,生动直观地阐释了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的道理。通过数形结合的

8、方式,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有了更深层的本质的理解。  两个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