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

ID:31499077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_第1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_第2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_第3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_第4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  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略显功利,偏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和最基本的意义。私以为如果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延伸阅读,那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学习语文的乐。  语文老师可能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场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文,学生却在底下偷偷地读着课外书籍。同样是阅读文学作品,为何一些学生却钟情于自己带的书,而不愿听老师精心准备的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析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抛却学生的因素,老师又要承担哪些责任呢?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阅读对

2、于学生而言,意义尤为重大。首先,语文是基础学科,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运用到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阅读是一种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通过阅读,足不出户也可以通晓古今、遍览寰宇。第三,阅读还是一种认知心灵的途径,他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心里激荡,进而产生共鸣,最后沉淀成为自己的认识,帮助我们从外部世界回归到内心世界。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却让人担忧。笔者一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对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有着直观的认识和深切的体会。整体来说当前的阅读教学,它的功利性超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偏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和最

3、基本的意义。  一、具体表现6  (一)重视文言文,轻视现代文  很多老师喜欢教文言文,会在新学期开始时,就将课本中出现的文言篇目全部讲解完毕,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落实到每一字每一句,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积累实词虚词。从耗时费力上,足见文言文的重心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点:首先,在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更容易拿分,满分十九分拿十几分不在话下,而文学类文本满分二十分,拿十几分谈何容易!其次,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比较多,高一高二阶段考试出题的概率大,丢分也相对来说比较多。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精

4、读几篇,缺少延伸  教材所选的皆为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老师在教学时会不遗余力地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以求讲精讲细,让学生彻底弄懂。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把教授的范围仅限于教材内的这几篇文章,不作相关的延伸,那么教材里的经典就成了“孤本”,学生学后难以形成系统的思想认识,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形下,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显然不易。  (三)重视文学类的文本,忽视论述实用类的文章  教材的编写者编写教材时还是非常注重各种文体的比例的,以苏教版的必修教材为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都有所涉及,也有像《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东方和西

5、方的科学》这样深入浅出的学术性著作,还有《白发的期盼》这样的访谈类文本,甚至还有“走进语言现场”这样的以口语交际为主的专题。教材编写者的用意是值得肯定的,要让语文学科的6“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要求得到充分展现。可是,现实是很多老师大刀阔斧地砍掉了这些文章或专题,只在临考时划划其中的字词成语、文学常识等以应付试卷中的基础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光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上,也应该体现在对论述实用类文本的解读和写作运用上。  (四)试卷评讲,就题讲题  试卷上也有各式的文本阅读,但是在紧张的课时安排之下,大多数老师是就题讲题,

6、并未对试卷上选用的文本作深入的分析和有用的拓展,所以试卷上的好文章在学生看来,它只是阅读做题的材料,并未成为激发喜爱阅读的契机,这着实是一种浪费。  种种现状,如在眼前。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后果是尽管经过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步入高中的学生却积累浅薄、知识面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话说,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最基本的识字量也有问题,简单的写作也会经常出现错字、病句。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一位中学校长曾说过:“没有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学生不读课外书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动力,没有

7、时间、没有兴趣、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一位好的教师的引导。关键是教师本身必须爱读书、多读书,必须用自己的热情和影响力、去激活学生心中潜在的阅读需求。”[1]  二、具体措施  (一)由作家的一篇延伸至作家的作品集,激发阅读兴趣6  教材提供的是可供阅读鉴赏的范本,在教授这些范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学生对某一文本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后,可以窥得该作者的整体作品特点。此时老师适当引导,可以让学生对作家产生兴趣,进而主动阅读其作品。  比如,在教授《我与地坛》时,从地坛景物入手,感受地坛虽废弃却又生机勃勃的特点,进而理解史铁生对人

8、生的思考感悟。读完此文,学生对史铁生充满敬意,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的精神高度甚至超过了站着的一般人。这个时候,适当介绍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这是一部充满了生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