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ID:31501944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_第1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_第2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_第3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_第4页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辩论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巧用资源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课堂,能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关键词:角色扮演激情辩论巧用资源新课改精神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三年成名师。  自新课改开展以来,我经常反思教学:是否配合了新课改的节拍,是否紧跟了新课改的节奏,在教学中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唯恐忘记了一个历史老师应尽的责任

2、。下面简略谈谈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我是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的,以求教于各位方家,敬请斧正。  一、角色扮演法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怎样充分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角色扮演法,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6  如教学《活跃的学术思想》时,讲到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善于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课本小字介绍了孔子如何因材施教。学生看过后,印象平平。为此,课前我找了几个学生,排演了一幕话

3、剧。让平时马虎莽撞的李智扮演子路,让一向谨小慎微的杨硕扮演冉求,让老成持重的邱宇饰演孔子。剧情是:一日,邱宇饰演的“孔子”端坐书桌旁,专心致志看书。忽然,李智饰演的“子路”捧着一摞书,从外面慌慌张张跑来,匆忙之中,几本书洒落于地,他手忙脚乱地捡书,再踉踉跄跄地跑到老师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问:“老师,如果听说一个很好的主张,我应立即去做吗?”孔子合上书,悠悠地回答:“你家有父兄,应该和他们商量一下,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子路”叩谢过老师,退下。不久,杨硕饰演的“冉求”小心谨慎地走到“孔子”面前说:“老师,如果听说一个很好的主张,我

4、应立即去做吗?”“孔子”说:“那当然要去做,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像这样,同一个问题,孔子怎么有截然相反的回答呢?历史上的公西华一头雾水,学生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观看表演。“孔子”意味深长地说:“冉求办事过于谨慎,常常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去做。而子路呢,性格比较莽撞,容易轻率行事,所以我要抑制他,让他审慎一些。”至此,不仅公西华,就是全班学生豁然开朗,彻底明白孔子的因材施教。  当然,适于角色扮演的内容还有很多。像《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让学生演苦肉计(黄盖诈降)一段,就激

5、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激情辩论法  鲁迅先生说:“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6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激情辩论最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最能培养学生动手搜集信息的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一举几得。  在教学《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农业的发展。其中一个表现是扩大耕地面积。扩大耕地面积是通过开辟圩田

6、、开垦梯田实现的。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课堂上展开辩论,为此我把他们分为正方、反方。正方的观点是:开辟圩田,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开辟圩田,弊大于利。为了一展辩论雄风,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上网查资料、采访老年人、去图书馆,询问老师,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辩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正方观点:开辟圩田,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他们甚至举出些数字予以证明。而反方观点则认为:这种以开辟圩田为代价,扩大耕地面积的做法,从长远的观点看,破坏大片森林,破坏植被,破坏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还煞有介事地举出近几年沙尘暴天

7、气肆虐人类,黄河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鲜活例子加以论证,颇有说服力。这样,真理愈辩愈明。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人人乐学、善学,完成教学任务,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易如反掌。  三、巧用资源法  这里的资源很广泛,一是图片(人物图、事件图、历史地图等)漫画和邮票,二是书中文字资料(大多在6辅栏部分)及诗词歌赋等,皆和历史息息相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可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速度。从各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枯燥,也不单调,它无处不在,历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学生

8、边学历史,边悟出学史的目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认识到:学史使人明智。  《秦朝的统一》这一课,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知识后,我们用下图予以总结。题目如下: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后,图中的人物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识读下面三幅图片,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