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

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

ID:3151592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_第1页
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_第2页
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_第3页
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_第4页
资源描述:

《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善待有交往障碍的学生  摘要:交往,不仅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学校生活中也必不可少。文章从学生学校生活层面,来分析学生交往障碍的现象,讨论教师的应对策略,以尽快帮助有交往障碍的学生走出困境,得到关爱。  关键词:交往障碍;学生;欺负现象  一、交往障碍的现象  学生的交往障碍多有发生。最明显的交往障碍就是欺负现象,即反复、持续、故意的伤害行为。1983年,挪威的三名中学生因不堪忍受在学校里其他同学的欺负而相继自杀,这一事件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关注,最终引起全欧洲范围内对该问题的大规模研究。  1.欺负

2、现象的类型  (1)直接身体欺负:如打人、踢人、敲诈勒索等。  (2)直接言语欺负:如骂人、恐吓、羞辱、讽刺、起外号等。  (3)间接欺负: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攻击,如造谣离间、网络流言蜚语和社会排斥等。  2.欺负现象的表现  初中阶段的欺负现象呈现明显的群体化特点,欺负方式以直接的语言欺负的发生率最高;高中、大学阶段的欺负以间接欺负为主,并以散布流言蜚语(特别是网络流言)的发生率最高。  3.受欺负者的表现4  在学校里,受欺负者在受欺负后,往往注意力分散、不自信、无安全感,不愿意到学校上

3、学,也不愿意和老师交谈,特别是在向老师反映过后却没有得到老师重视和理解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承受痛苦的煎熬。从而影响了学习,导致成绩下降,受到家长、老师更多的责备。  4.欺负现象的研究分析  研究发现,与那些采用打人、骂人、羞辱和嘲弄等直接欺负形式的欺负者不同,那些采用造谣离间、社会排斥等间接欺负形式的欺负者,在学业表现上并不差,甚至还有更好的表现,因此很容易被教师所忽略或包容。  二、教师应对的策略  1.心理辅导找信心,同伴交往练技能  案例1:某学生小红,长得不够漂亮,很多同学就给她起外

4、号,经常羞辱、讽刺、挖苦她。时间一长,小红越来越自闭、内向,害怕和同学们交流。教师发现这个问题后,组织了以“什么是美”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什么是美,其间小红也一直偷偷地关注。在这之后,同学们笑话她的行为逐渐没有了,小红也渐渐找回了信心,走出自闭,融入了同学们中间。  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交往障碍,并能采取行动,给学生以信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是非常可贵的。让内向的学生融入班级大集体中,让有交往障碍的学生在集体中锻炼交往技能,同样也可以帮助他们改善交往障碍。  2.整肃班风立规范,

5、树立正气正能量4  案例2:某男生小军和某女生小丽平时关系不错,经常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学习帮助,但是班里某些同学传播流言蜚语,说他们谈恋爱……小军和小丽听到后,很苦恼,又不知道如何去反驳,只能不再讨论问题,也不敢互相说话交流,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深入了解情况,整肃班风,树立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正气,鼓励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好习惯,抵制流言蜚语,及时把班级引导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上,也帮助了小军和小丽。  3.欺负现象零容忍,心灵抚慰献爱心  案例3:某高一男生小李特别喜欢踢足球,该学生家庭条

6、件较好,结果被几位高年级踢足球的“小流氓”盯上,每天一起踢球结束后,他们就围住小李,并敲诈勒索,同时还威胁他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事情发生后,小李不敢吱声,偷偷拿家里的钱“上交”;同时,小李上课时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成绩下降得很快。  老师发现了小李的上课表现导致成绩下滑,及时与小李交流,但是小李因为恐惧,支支吾吾,不敢说出来;老师跟家长私下交流小李的变化,家长也反映了家里丢钱的事情,大家都感觉小李肯定心中有事,所以只能想办法让小李说出事实的真相。  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这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在校

7、表现,合理地处理本次事件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平时要仔细观察,对欺负现象及时处理,才能不至于让事情恶化,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困难。  三、结语4  总之,在学校里,我们要积极关注受欺负的学生,主动找他们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走出迷茫;随时关注打人、骂人、踢人、羞辱、讽刺、起外号、恐吓、敲诈勒索、造谣离间、网络流言蜚语和社会排斥等欺负行为,严厉整治欺负者,树立班级正气,创造温暖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善待处境不利的学生――校园危机干预的再思考[EB/OL].http://

8、www.docin.com/p-1139310244.html,2015-05-02.  [2]王?P荔.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2):37―38.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