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

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

ID:3151859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_第1页
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_第2页
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_第3页
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_第4页
资源描述:

《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言之花树  摘要:语文学习就是结构和解构,结构是作文之法,解构是阅读之法,结构也好,解构也罢,重要的还是文章的内涵,但什么是内涵,用哲学的智慧浇灌语文之花,语言下面蕴藏的哲理,诗理,文理就是最好的内涵。哲理具有深刻的诱惑力,阐幽发微,使人潜移默化。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一览无余的,这是一种哲理的外化,要领会优秀作品或者写出优秀作品,非要精心营造不可,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构成文学作品的一道独特魅力。  关键词:结构;解构;哲理;文质  语言文学的学习说到底就是表达和理解的问题,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观点来看,

2、就是一个结构和解构的过程,然如何把文章写得好点,表达得更透彻点,理解的更接近文本原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早先的八股文,现在的诸多文章作法一类,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而且误导了一代代学子,结果是化了好多功夫,却始终找不到为文解文的门径。所以鲁迅先生早就说了从来不相信作文之法。  都说文章的内容重要,孔子早就教诲他的弟子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大批评家刘勰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文心雕龙.情彩第三十一》)文章的内涵,亦即文章之“

3、理”4,那么,文章的核心是什么?都知道,遣文造字,披锦戴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章要有内涵,但内涵到底是什么?就见仁见智了,我认为,就是要有哲理。  一、阐幽发微,哲理的诱惑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够使人在赏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博得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益和陶冶,当年的苏东坡暮夜考察了石钟山后,深有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此番哲理,真乃心之所历所得,由幽微而之彰著,有着意想不到的教化效果。  高明的作家,往往是由细微处着笔,最后才会让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哲理在作品的内容上,是灵魂,是核心,在形式结构上,是纽带,是提纲,

4、更是艺术的最具体体现。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自家门前的一块牛似的碍手碍脚的丑石,这石头垒墙不中用,铺石阶又不平,凿石磨,石质太细,不经磨,“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可偏又遇上了一位天文学家慧眼识才,说这原来是一块陨石,从天上掉下来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我立刻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一番议论,真是阐幽发微,文章也好,丑石也好,顿时生色。  在叙事状物写景类的文学作品中,这类发幽启微的哲理,起到了四两拨千钧的作用,几十字乃至十来字,突显了作品的文学形象,给人智慧,引人启迪,发

5、人思索。  二、处处是文章,处处有哲理4  如果说文学作品离不开哲学意味的话,那么实用类的文章,例如知识类的说明类的文章是否无此哲学意味了呢?其实,这类文章,特别是在我们的各种教科书中比比皆是。  仅以作为大白话的说明文为例,有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格局》,以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格式形制布局为重点,可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哲学家的思维,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格作了精辟的分析,从均衡对称等级秩序和追求自然情趣灵活多变两方面作了分析。  关于均衡对称,作者是这样分析的,一是封闭性内向性,以院为中心,四周房屋,外侧高墙厚垣

6、。二是以南面为尊,背阴向阳,向阴向阳代表了不同的哲学意义和社会内涵,三是封建哲学伦理观念阳尊阴卑在建筑上的体现,如位尊者在中央,位卑者在两旁。四是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人工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原则出发,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因而在建筑布局上,多利用环境,如庭院中植树成荫,藤蔓?M架,或砌花?r,或垒鱼池,引入自然情趣,再一个是中国的风水学说,更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关于人和自然的哲学理念,如明十三陵,秦始皇建阿房宫等“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敬天法祖,礼乐治世,讲究中庸,均衡,整肃,对称和协,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指导原则。  关于追

7、求自然情趣,古人们则更进一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利用自然,还试图追慕自然,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原则。这是道家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虚无”,于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彻底返回自然已不可能,于是尽量在建筑中营造山林野趣,于是就有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逸趣横生的艺术意境。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大长智慧。  无独有偶,同是介绍建筑的说明文,《万里长城―4古代人类防卫设施的代表作》就雅典人在公元前457年修筑了三条壁垒和公元前656年春秋战国时期400多公里的楚长城,公元前645年长500多公里的齐长城,引出了一个哲学理念―

8、偶然中的必然。  即使是写作评论性的文章,如《简笔与繁笔》,也是站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辨角度,阐述了关于简洁与繁复、繁复与噜苏等问题。根据文章的要求,“有时用简,惜墨如金,有时使繁,用墨如泼”,“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样复杂的问题,如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