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

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

ID:31630849

大小:69.7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6

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_第1页
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_第2页
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_第3页
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_第4页
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和胃癌探究摘要:胃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具有浸润转移的特点,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胃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是原发肿瘤部位的癌细胞脱落,继而侵袭邻近组织引起临近组织发生肿瘤侵润;或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系统,引起远处肿瘤种植。在胃癌所致的肿瘤侵润和远处种植过程中,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ECM)、基底膜(BM)和肿瘤细胞的黏附力的相互作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肿瘤细胞入侵和穿出循环系统时,都必须穿过基底膜,所以E-选择素以及能破坏ECM和BM的乙酰肝素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更为重要。本文就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在胃癌中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E-选择素;乙酰肝素酶;胃癌;

2、浸润;转移1E-选择素与胃癌胃癌患者的肿瘤转移情况决定了预后,而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的转移浸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E-选择素对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有介导作用,所以近年来从E-选择素探讨胃癌的转移侵润成为热点和治疗的靶点,受到了普遍关注。1.1E-选择素的结构与配体E-选择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5000,是一型单链糖蛋白。其构成的蛋白区域片段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区、氨基末端C型植物凝集素区、4〜9个段重复序列区、一个胞浆区和单一的跨膜区[1]。E-选择素的主要结构特点包括:①补体调节型的序列重复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区域和凝集素;②每个补体调节的重复片段含6个半胱氨酸[2]。E-选择素凝

3、集素区域结合甘露糖,使其蛋白排列紧密,表皮生长因子区域和C型凝集区域与配体结合,其特点是保守性较高。E-选择素的配体包括Slex、Slea和具有相关性的寡聚糖。Slex是E-选择素的识别结构,在中性粒细胞表面,Slex呈高密度表达。Slea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有关[3]。1.2E-选择素的功能E-选择素是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族中的成员之一,能介导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E-选择素的血清浓度、细胞内粘附分子-1的血清浓度升高,常提示胃癌有腹膜转移及播散,其诊断价值增高。1.3E-选择素与肿瘤国内外研究表明[2-5],E-选择素与肿瘤的演进、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6],究其原因

4、是肿瘤患者的巨噬细胞等可产生TNF,肿瘤本身也可产生细胞分裂素,这些因素均可使肿瘤患者局部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所以,在影响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性方面,E-选择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E-选择素可影响肿瘤细胞的转移、介导白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因此这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恶性肿瘤的发展程度、转移状况,可作为对恶性肿瘤病情、病期、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7]。肿瘤转移可导致患者死亡,其过程复杂、环节较多,其中细胞粘附分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均属于粘附分子,作用于肿瘤转移、炎症、血栓的形成等过程,介导肿瘤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之间相

5、互作用。1.2E-选择素与胃癌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技术检测胃癌患者以及胃良性疾病患者、健康体检者血清的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在比较其中胃癌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后的S3E-选择素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变化,结果证实胃癌血清组在手术后的E-选择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并且胃癌患者的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与良性疾病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明显增高,认为可溶性E-选择素在胃癌的早期辅助诊断中可以作为有价值的肿瘤标记物,并且可以在预测复发转移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2乙酰肝素酶与胃癌ECM(裂解细胞外基质)、BM(细胞基底膜)、HSPG(乙酰硫酸肝素盐蛋白聚糖)、HS(乙酰硫酸肝素

6、盐)中的内源葡萄糖醛酸酶统称为乙酰肝素酶。乙酰肝素酶性质不稳定,纯化困难、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难以判断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2.1乙酰肝素酶的结构乙酰肝素酶为内源性B-葡萄糖醛酸酯酶,是一种内切糖昔酶。乙酰肝素酶识别特异的HS结构,使HS链的糖昔键水解,将其降解为10〜20个不等的短糖链[9]。乙酰肝素酶的cDNA的开放阅读框架是1629bp,多肽链的分子量为61.2KD,在翻译及加工的过程中,乙酰肝素酶的N端信号肽(Metl-Ala35)被切除成酶原前体。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从前体切割下8KD(Gln36-Glul09)多肽链,并与C端的50KD蛋白(Lysl58Tle543)结

7、合,构成成熟的、有活性的二聚体蛋白[10]。2.2乙酰肝素酶的功能2.2.1Dempsey研究指出,乙酰肝素酶可在炎症环境中的由血小板释放出来,并被激活而发挥作用。乙酰肝素酶可破坏血管粘膜的完整性,损伤移植器官。乙酰肝素酶常表达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中,大量沉积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免疫细胞被激活后,诱发乙酰肝素酶发生表达,促使激活的T淋巴细胞穿越血管内皮,到达靶组织,引发自身免疫疾病及炎症反应[11]。2.2.2乙酰肝素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