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

ID:31677392

大小:60.7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7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_第1页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_第2页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_第3页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_第4页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宽恕影响因素探究进展摘要:宽恕被界定为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文阐述了宽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宽恕的发生受到被冒犯者的人格、社会认知、情感、人际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宽恕;影响因素;进展近年来,积极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主张探索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从而帮助人们到达幸福的彼岸。宽恕(forgiveness)作为一个新兴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野,宽恕研究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强调心理疾病和障碍研究不同,更关注人的正性、积极和健康的心理方面[1]。国外学者研

2、究发现,宽恕有助于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维护身心健康[2]。临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是很有助益的一一它能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抑郁、自责、后悔、内疚、愤怒等情绪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人格障碍、酗酒者家庭、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甚至减轻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3]。一、宽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宽恕(forgiveness)特别是人际宽恕(interpersonalforgiveness)的关注古已有之,宽恕中涉及道德和宗教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将道德和宗教的宽恕、日常生活中的宽恕加以区分。从宗教和道德的角度来说,宽恕被看成是自己所必须遵从的宗教教义和

3、道德准则,缺乏宽恕就意味着违背宗教教义或道德的缺失[4]。宗教和道德意义上的宽恕往往是从仁爱的角度出发,不计较冒犯者对自己做出的伤害行为,仁慈地原谅冒犯者。这部分情况下,当人们在谈论宽恕时,他们往往指的是与冒犯者和解或重建关系[5]。东西方文化都强调宽恕,但是宽恕的内涵在这两种文化中稍有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侧重于从修身的角度看待宽恕,即宽恕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则强调宽恕是爱,即基于对他人的关爱而宽恕。20世纪末,宽恕开始走进心理学家们的视野,但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理解是有限制和具体的[6],对宽恕的理解至今没能达成一致。Enright认

4、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7]0Worthington和Berry等人认为宽恕是从自我中心的,消极的情绪到以他人为中心的积极情绪的转变过程[8],以及Zechmeister等人认为宽恕是从只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的情绪转化过程[9]。这一定义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宽恕的第一次正式定义,将宽怒归属于一种心理过程而非心理状态,强调情绪及认知转变作为宽恕的核心[10]。有些学者则看到了宽恕在帮助当事双方修复破损的关系上的作用。认为,宽恕有助于受害者对冒犯者真诚地无条件地接纳,进而促使

5、双方关系得以恢复[11]。McCullough等人则以共情、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对冒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受害者报复和回避的动机,增强了受害者对侵犯者的仁爱动机,并促使受害者与侵犯者和解,他们同时指出宽恕并不是动机,而是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12]。目前心理学界也普遍肯定McCullough等人的观点,认为宽恕的核心概念是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冒犯行为产生之后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转变过程。二、宽恕的影响因素已有的研究对宽恕的影响因素做过比较深入的探讨。此处仅从被冒犯者自身的人格、社会认知、情感、人

6、际因素及其他因素5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宽恕的因素。人格因素:近期的一些研究指出,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中的两个因素有高相关: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情绪稳定性(emotionalstab订ity),同时自尊与宽恕倾向也存在联系,还有一些证据证明宽恕倾向与宗教性和精神性存在相关。Brown在一项为探讨自编的宽恕倾向问卷(TendencytoForgive,TTF)的聚敛效度与区分效度的研究中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BigFiveInventory,BFI)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无显著相关。Mc

7、Cullough等的研究也发现大五模型中的宜人性能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报复、回避和仁慈动机,而神经质则只能通过受害者对侵犯的严重程度的认知间接影响回避和仁慈动机[13]。我国学者考查大学生宽恕性与大七人格维度之间的关系。选取335名大学生,对宽恕性特质问卷和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进行评定,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四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14]。Eaton等人研究表明冒犯行为首先伤害个体的自我防御系统,所以个体的自尊敏感性、自恋程度以及对稳定关系的需求度等影响宽恕过程,自我评价低及自尊敏感个体更加不易产生宽恕[15]

8、。近期一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