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

ID:31699125

大小:58.8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7

《为学》教学设计_第1页
《为学》教学设计_第2页
《为学》教学设计_第3页
《为学》教学设计_第4页
《为学》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为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虚词用法和基本文言句型,了解用故事类比阐明文章主旨的方法。2.通过反复诵读和感悟,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用意,认识“学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服实践的精神。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理解力尚浅,对于文言的学习还缺乏经验,教师除了引导他们学习重点的文言字词外,更要注重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的深刻道理。三、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汇和基本文言句型,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之”、“其”等的用法。2.了解用故事类比阐明文章主旨的方法。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2、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为主,教师进行补充彭端淑,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箸有《口鹤堂文集》。2.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①需注意读音的字:逮d注怠dF卒zU蜀shCi钵b6语yu恃shi迄qi屏bing②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顿: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贝〃难者/亦易矣;B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C子/何恃/而往?吾

3、一瓶一钵

4、足矣.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

5、/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E顾

6、不如

7、蜀鄙之僧哉?4•初读课文①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②学生个人读、同桌互读、组内互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5•再读课文①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②同桌相互答疑、存疑。③全班交流、答疑。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2)吾欲之南海。动词,往、至U。3)蜀之鄙有二僧。助词,的。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

8、性的作用。&精段研读①朗读文中所讲的故事,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情感。问题:文章叙述故事时狂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

9、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②这个故事的启示: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7•拓展延伸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②出示荀子的《劝学》片断,对照学习。③成功需要条件,但有条件的未必能成功。你能讲述一两则现实生活中的例了,来印证文章表达的观点吗?8•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复习检测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逮3久而不怠焉久:怠:4迄乎成迄:成:5吾资之聪,倍人也聪:倍:6屏弃而不用屏:7吾欲之南海,何如?之:何如:8.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9.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10、岂有常哉然则:10.蜀之鄙有二僧鄙:□・贫者语于富者曰语:于:12子何恃而往子:恃:13吾一瓶一钵足矣足:14越明年越:15富者有惭色惭色:16西蜀之去南海去:17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卒:常:传:18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哉:20自力者也力:21下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请标明它们所指的人称:①吾②汝③其①余⑤尔⑥之二、翻译句子。1自力者也。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4吾一瓶一钵足矣。5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7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8吾资之聪,倍人也9圣人之道,

11、卒于鲁也传之。10自败者也。三、填空题。1《为学》选自《》,原题是《》。作者,—代四川人。本文通过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O2文中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说明了他只强调,“”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3“,”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4贫富二僧的鲜明对比证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