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踏莎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

104《踏莎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

ID:31701134

大小:57.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104《踏莎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_第1页
104《踏莎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_第2页
104《踏莎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_第3页
104《踏莎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104《踏莎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0.4《踏莎行(秦观)》教案(1)教材分析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前此,由于新旧党派之争,秦观被贬。后又接二连三的遭贬,心情Z苦可见一般。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背景。2虚实结合的写法。3感悟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幽微丰美的意蕴,体会以情韵取胜的写法。2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鉴赏本词委婉曲折的笔法。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诗歌鉴赏已经有些基本的知识储备,只要把握了联想和想象这一表达方式,本首诗歌不难理解。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探究体悟合作学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诗歌,熟读成诵

2、。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秦观的情况。教师补充: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z—,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3、之一。对后來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A.情景导入、展示目标。B.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找出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2、词的上阕屮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词上片屮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哪些是实些,哪些是虚写?

4、虚:楼台津渡桃源实:孤馆斜阳由此看,词的上片除了借景抒情,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虚实相生。3、关键句分析:3“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蓉。”找学生白由说话,发表白己对这个句子的评论。解析:抓住客舍这个环境和杜鹃鸟这个意象。抓住作者的实际情况,做到知人论世。就可以品出作者孤单寂寞苦的心境来。b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提问学生后明确:分析抓住“楼台”高大的特征,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这其实是诗人追求理想的写照。“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可惜津渡迷失找不到了。这里的雾和月及桃源,分明用了一种象征的手法。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

5、重数。”里面的“砌”字怎么理解?“砌”字赏析:属于炼字,一个砌字可以见出作者功力。有力感,有份量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d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句怎么理解?解析: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问的无理,却是至情。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4、课外拓展《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口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6、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请问柳永《雨霖铃》里面怎样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分小组探究:教师点评:实景实情:对“烟波”“暮霭”“楚天”的实在景物,分别用“千里”“沉沉”“阔”来加以形容,使之越出极目远眺的范围之外,并由“念去去”三字领起,实景虚写,既表现出“留恋”之深,“催发”之急,“无语凝噎”之痛,又白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的逐层推想,带出了“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名句来。虚景实情。如“今肖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它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俊语”(贺裳《皱水轩词筌》),固

7、然在于它能抓住具有特征性的典型事物,以少胜多,寓情于景,逼真地刻画出离人落寞孤凄的心理状态,达到情貌无遗;同吋更在于这种设想的描写本身,反映了词人有着多次“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痛苦经历,因而以既别之后醒来但见柳岸月残的怅然若失,加重表现出临别Z际兰舟催发时醉不成欢的“留恋”难舍。这里景是虚景,情是实情。词人运用了生动的艺术联想,既有依情揣拟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冋顾,充分写出清秋离別的复杂内心。焜景鹿情。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词人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写出“清秋节”Z实景

8、可以随时令Z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Z实情却是随时令Z推移与FI俱增,转换得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