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ID:31786333

大小:57.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8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1页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2页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3页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湖北省荆州中学孔鹤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牛的质疑能力,营造质疑追问的风气,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转变教学观念,多让学生质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学牛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有的教师怕学生听不懂,一节课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尾,且讲得面面俱到,学生根木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和时间;木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却被动地成了被“填”的鸭子,由此助长了学牛的依赖性心理,严重制约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

2、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1.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牛课前预习教材,课上阅读教材,课后温习教材,并加强抽查读书笔记,促使学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等内容时,先要求学生预习质疑,上课时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并找出突出的疑难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看教材释疑。2.留下“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得清楚、详细,应留有余地,让学牛自我质疑,自己探求答案。例如,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把

3、现象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观察、质疑,自己得出结论。再如,在学习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时,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后推出规律、结论。此外,对答案的正误分析要采取延缓评判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1.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如何构建-•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质疑能力的教学模式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有两种模式对培养学生十分有效:一是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学生自学教材、教师演示实验或介绍化学在生产、生活、科技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实例等)→发现问题

4、→分组讨论&rarr湘互质疑、冋答→归纳应用结论。二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质疑→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总结应用结论。这两种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由于学生有充分的I]寸间去质疑,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泼,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励学生质疑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质疑提问

5、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如何设疑提问呢?在设疑的内容和吋机上,要注意从教材的难点设疑,从困惑设疑,从易错处设疑。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有一种“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意境。在设疑的方法上,笔者通常采用如下方法:发散设疑:运用发散式提问方法,诱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思路来考虑问题。如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设疑等。层层设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促使学生进行判断推理,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中

6、。实验设疑:通过对仪器、药品的选择以及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的设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对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还可以有意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诱发学生思维。三、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质疑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并明白怎样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质疑:模仿法:对于质疑能力较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教师给出的预习提纲模式和课堂上的提问清单等。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岀问题。比较法:

7、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反应式,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几个概念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电子得失的情况,就会发现它们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因果法:对于所做的习题和所学的化学概念、原理、性质、现象、用途、结论等,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内容,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和科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