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

ID:31796536

大小:55.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8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_第1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_第2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_第3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高考压轴题【摘要】一方面,高考真题是高三学生复习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把关题、压轴题难度大,不适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难度大的高考题?本文以江苏近几年高考与数列相关的把关题、压轴题为例,说明适当铺垫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在思路上给予学生提示,且分散了整道题的难点,便于在课堂中利用。【关键词】数列压轴题课堂利用铺垫【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35-02一方面,高考真题是高三学生复习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把关题、压轴题难度大,不适合课堂

2、教学。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难度大的高考题?适当铺垫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仅在思路上给予学生提示,且分散了整道题的难点,便于在课堂中利用。下面以江苏近几年高考与数列相关的把关题、压轴题为例,说明这个问题:2008年,江苏省高考执行了新的改革方案,分析江苏这几年的高考题发现,数列在江苏高考中始终是一道小题一道大题,且大题几乎都为难题,与其他省市常考的数列与不等式相结合而形成难点不同,江苏高考数列题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难点回归等差等比数列的整体性质,不仅要求学生对代数式有较强的化简、变形能力,还重点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如2008

3、年先要意识到一个既等差又等比的数列是常数列,再是存在性命题的证明;2010年对(m+n=3k)下确界的估计;2011年由角标差3和差4的项成等差数列,得出数列本身是等差数列;2012年由1必须承认,命题者的设计非常精妙。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想到的?这需要多么高的数学素养。网上曾经流传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加没有无缘无故的第一小问。数学老师”。而江苏这几年的数列题,恰恰是"无缘无故的第一小问”;换句话说,整道题难点的解决缺少适当的铺垫。这使得学生解题时感觉无从下手,特别是2011年作为压

4、轴题,难倒了99.9%以上的考生,而2012年的试题难度不亚于2011年。例1,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和{bn}满足:,nWN*。(1)略;(2)设,n$N*,且{an}是等比数列,求al和bl的值(2012年江苏卷)。据2012年江苏高考命题组的说明,本题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等基础知识,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探究及逻辑推理的能力,但从(2)的题干来看,想到用基本不等式估计数列{an}的界是不容易的,通过观察表达式,联想到不等式WW(a>0,b>0),这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在此题背景下,学生容易想到列方程求解,但求值

5、遇到困难时,缩小al.bl范围这样的思路是困难的。这是解不定方程的基本思路,而非竞赛的中学生脑海中没有这样的概念,实际课堂中学生会陷入迷茫,因此如果学生第二问遇到瓶颈,不妨作如下铺垫:(2)证明:1(3)设,nWN*,且{an}是等比数列,求al和bl的值。由证明1容。但也需要将基本不等式适当变形。故此问可以反映学生对基本不等式掌握情况。有了10,q>l时,an~>+00;al>0,Ok时,Sn+k+Sn-k=2(Sn+Sk)都成立。(1)略;(2)设M二{3,4},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011年江苏卷)。作为压轴题,第(2)

6、问难度过大,区分度小。命题组提供的参考答案从递推式入手,利用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由角标差3和角标差4的项都成等差数列,推出数列本身是等差数列,想到这点谈何容易。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铺垫性的一问:(2)设M二{3,4},①证明:{a3k},{a4k}成等差数列,并探究其公差之间的关系;②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有①作铺垫之后,问题的难点已经转移到了①上,但学生会有目的地去挖掘角标差3的项和角标差4的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铺垫不仅利于学生思考问题,且铺垫本身具有探索性,使得原来因难度过大而导致区分度小的压轴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不失

7、为一道好题。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适当的铺垫可以让这些学生“望而生畏”的高考题得以在高三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当然铺垫也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1)铺垫应对准整道题难点的出题思路,不能“无缘无故”;(2)铺垫不能让问题难度降低太多,致使整道题失去意义;(3)铺垫本身应尽量具备探索意义,提升整道题的价值。〔责任编辑:肖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