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

ID:31922619

大小:35.0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27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_第1页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_第2页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_第3页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_第4页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难点:诗歌的主题。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

2、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3、。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

4、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

5、(cháng)临邛(qiò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ó)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6、   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

7、,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五、整体感知 1、结构层次 从作品结构上看,全诗可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写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和之后的唐玄宗、杨玉环。 第一部分  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 第二部分  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①马嵬坡生离死别: ②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③唐玄宗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④唐玄宗回宫后的睹物思人、辗转难眠; ⑤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2、课文

8、分析 (一)第一部分: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