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 谷 子 [先秦诸子]

鬼 谷 子 [先秦诸子]

ID:31922984

大小:61.83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1-27

鬼 谷 子 [先秦诸子]_第1页
鬼 谷 子 [先秦诸子]_第2页
鬼 谷 子 [先秦诸子]_第3页
鬼 谷 子 [先秦诸子]_第4页
鬼 谷 子 [先秦诸子]_第5页
资源描述:

《鬼 谷 子 [先秦诸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鬼谷子鬼谷子著鬼谷子·1·目录《鬼谷子》捭阖第一⋯⋯⋯⋯⋯⋯⋯⋯⋯⋯⋯⋯⋯02《鬼谷子》反应第二⋯⋯⋯⋯⋯⋯⋯⋯⋯⋯⋯⋯⋯05《鬼谷子》内楗第三⋯⋯⋯⋯⋯⋯⋯⋯⋯⋯⋯⋯⋯07《鬼谷子》抵戏第四⋯⋯⋯⋯⋯⋯⋯⋯⋯⋯⋯⋯⋯09《鬼谷子》飞箝第五⋯⋯⋯⋯⋯⋯⋯⋯⋯⋯⋯⋯⋯11《鬼谷子》忤合第六⋯⋯⋯⋯⋯⋯⋯⋯⋯⋯⋯⋯⋯12《鬼谷子》揣篇第七⋯⋯⋯⋯⋯⋯⋯⋯⋯⋯⋯⋯⋯13《鬼谷子》摩篇第八⋯⋯⋯⋯⋯⋯⋯⋯⋯⋯⋯⋯⋯15《鬼谷子》权篇第九⋯⋯⋯⋯⋯⋯⋯⋯⋯⋯⋯⋯⋯17《鬼谷子》谋篇第十⋯⋯⋯⋯⋯⋯⋯⋯⋯⋯⋯⋯⋯19《鬼谷子》决篇第十一⋯⋯⋯⋯⋯⋯⋯⋯⋯⋯⋯⋯21《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2、⋯⋯⋯⋯22《鬼谷子》转丸第十三⋯⋯⋯⋯⋯⋯⋯⋯⋯⋯⋯⋯24《鬼谷子》却乱第十四⋯⋯⋯⋯⋯⋯⋯⋯⋯⋯⋯⋯25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26鬼谷子·1·《鬼谷子》序言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

3、,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2·《鬼谷子》捭阖第一捭阖第一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

4、,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鬼谷子·3·乃为之度数

5、,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

6、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鬼谷子·4·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鬼谷子·5·《鬼谷子》反应第二反应第二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

7、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