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

ID:31945978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29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_第1页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_第2页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_第3页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_第4页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思想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述评摘要:分析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秉承语言语义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论对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术语误用和意义模糊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澄清,从而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关键词:分析哲学;课程;教学分析哲学,也称哲学分析,初创于20世纪初的英国,是哲学家反叛绝对唯心论运动的结果。其分支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分化为人工语言派和日常语言派,最终引发了哲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的转向”。分析哲学在推动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同时,也

2、对课程实践与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虽然分析教育哲学学者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以及研究方法单调等不足,但仍有可借鉴之处。一、分析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的分析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20世纪初之形成。20世纪初,受孔德实证哲学的影响,传统思辨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缩小,哲学面临失去研究对象的危机。一批哲学家开始从数理逻辑领域中探求哲学发展的新道路,在此背景下,弗雷格(gotlobfrege)、摩尔(georgeedwardmoore)、罗素(be

3、rtrandrussell)等人提出哲学的分析方法推动哲学研究“语言学转向”...的发生,促进分析哲学运动的全面展开。弗雷格从其数学哲学的三个原则①为基点出发,认为哲学首先必须是一种逻辑,是对思维的逻辑表达,是建立在意义理论上的真理理论,而对语言意义的分析是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弗雷格最初对分析哲学的影响是他的反心理主义观点,此观点主张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开来。弗雷格对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又一影响是对意义(含义)与意谓(指称)的区分,他认为一个名称之所以能够指称它的对象是因为它有意义。摩尔侧重于

4、对日常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分析,认为哲学家任务是把复杂的概念分析为简单的概念,阐明后者之间的关系。罗素的分析主要植根于19世纪的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认为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可以解决一切通常所谓的哲学问题。2.20世纪20~40年代之鼎盛。这一鼎盛时期,以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的《逻辑哲学论》和维也纳学派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维特根斯坦提出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像论”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存在于原子事实的空间之中的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即原子事实的存在。与罗素不同,原子事实不是指

5、简单的对象本身,而只是对象的存在方式或者说逻辑结构。它在逻辑中成为一种图像,后者描述着原子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图像论”主旨,在于把命题看做是关于事实所逻辑图像,通过分析命题来最终揭示世界的逻辑结构。维特根斯坦的着眼点是为他心目中的世界概念划定范围,用逻辑的脚手架构造关于事实的命题图像。在他看来,“世界”...概念并不仅包含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包含一切逻辑上可能的世界,即用逻辑命题表达、符合命题逻辑形式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一旦有了这种对世界概念的清楚认识,就可以用逻辑的标准衡量

6、和判断日常语言中的命题,发现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隐藏的思想的逻辑形式,并确定语言表达的界限,区分可说与不可说。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接受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思想,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逻辑为手段、以物理学为统一语言,将哲学彻底改造成一种科学的哲学。3.20世纪50年代以后之衰退。分析哲学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从欧洲大陆移师美国之后走向衰退,主要以蒯因(w.v.quine)的逻辑实用主义为标志。逻辑实用主义又称实用主义的分析哲学,逻辑分析方法和实用主义传统的结合是蒯因哲学的

7、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克里普克、普特南、戴维森等人的工作,分析哲学进入所谓“后分析哲学”...时代。分析哲学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所讨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已过时。相反,当今任何哲学家,只要是讨论与语言、意义、真理、逻辑命题以及实在等问题相关的内容,就一定要受分析哲学的影响。二、分析哲学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1.课程与教学目标。以逻辑实证分析和语言分析为依据,分析哲学者提出:只有对教育目的进行深刻的语言学分析才能对其有全面认识,教育目的不仅指研究者和决策者在目的陈述中所表达出来的表面目的,还

8、包括隐藏在这些表面目的背后的各种假设、意图、预设和价值观。还指出,虽然对教育目的的表述难以陈述清楚,但仍应该使用诸如公正、爱国、荣誉等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概念对其进行表述。普适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因而对教育目的进行分析时,须将之置于具体的实践背景中。同时,对教育目的的分析是向现实和实践开放的,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分析哲学对教育活动及其概念进行分析,为教育活动提出新的教育目的观。如谢弗勒(i·scheffler)强调培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