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ID:3196461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0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_第1页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_第2页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_第3页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章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2、德育概念: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等级性:在

2、古代社会,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都是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的;神秘性:指在学校德育或多或少的宗教或类宗教特性(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部学校教育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完全从属于宗教组织);经验性:第一,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第二,道德教育思想不分化、非专门化,缺乏“科学”的证明。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

3、完成的任务。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三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第二章1、苏霍姆林斯基的三点教育探索表现: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十

4、分重视并努力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认为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那就是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到的财富里生活;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连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最后,他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德育,或者说在他的教育艺术中显示德育更多地隐性化了。2、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阶段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二,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水平二:习俗阶段(以他人期望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

5、阶段一,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二,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阶段(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阶段一,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二,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4、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6、赞同与珍视;确认;根据选择行动;重复。5、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其特别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是道德教育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杰出代表。关怀理论的四种教育要素:榜样、实践、对话、认可第三章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强调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

7、够产生的实际影响,服从生存的原则以及个体发展的原则;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第四章1、“道德是可教的吗”这是古希腊时期曼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苏格拉底是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而著名,他的结论是:美德是可教的。在《普罗塔格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美德不可教”。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的统一,则道德是可教的。

8、《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夫之——“天无所不继,故善不穷;人有所不继,则恶兴焉”;“教者皆性,而性必有教,体用不可得而分也”。2、把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意义:第一,整个教育过程的特点之一是存在一个包含于其中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因而必须承认教育对象本身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一个事实;第二,教师作为教育或德育主体的主体性需要教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为前提、为检验的尺度,即教育主体性发挥有或无、多或少,均需在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发挥中才能得以证明;第三,教育、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