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doc

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doc

ID:32005123

大小:21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30

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doc_第1页
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doc_第2页
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doc_第3页
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郭店简訇、上博简字新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郭店簡“訇”、上博簡“”字新釋(首發)廖名春清華大學歷史系傳世文獻裡“五行相克(剋)”、“土克(剋)水”、“水克(剋)火”、“火克(剋)金”、“金克(剋)木”之“克(剋)”字,在清華所藏楚簡中,皆寫作“”,也就是“”。其寫法、字音雖和“克(剋)”明顯有别,但意義則相同,無疑當訓為剋,指克制、壓製。依此線索,我們可對郭店簡《唐虞之道》第二十七行的“訇”字和上博簡《孔子詩論》第二十二行的“”字重加討論。一郭店簡《唐虞之道》的“訇”字郭店簡《唐虞之道》第二十七行至二十八行有“大明不出,萬物皆訇。聖者不在

2、上,天下必壞”之句。其“訇”字原作“”。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158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白於藍認為:簡文之“訇”當與字書所見之“訇”字無涉,實是从勹言聲,乃揞字異構。簡文“訇”字所从之義符“勹”,乃“伏”字初文。伏字古有藏、覆、隱等義,而揞字古亦有藏、覆、隱等義。白於蘭:《〈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14——115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筆者曾以為:“訇”,疑误。字当从宀从音,读为暗。廖名春:《郭店楚簡〈成之聞

3、之〉、〈唐虞之道〉篇與〈尚書〉》,《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3期。李零也說:字原从勹从言,从言與从音同,疑讀“暗”。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簡”專號),第500頁,三联書店,1999年8月。周鳳五則認為:字从言聲,言,古音疑母元部,當讀作“隱”;隱,影母文部,二字旁轉可通。《虞詩》:“大明不出,萬物咸隱。聖者不在上,天下必壞。”以隱、壞爲韻腳,二字對轉可以押韻。周鳳五:《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第755—

4、—756頁,1999年9月。李锐有兩說:一是以為訇,同詢簋銘之“詢”字,當釋為“詢”。《說文》:“珣讀若宣。”疑此處“詢”當讀為“喧”,《玉篇·口部》:“喧,大語也。”一是當讀為“恂”,《禮記·大學》:“‘瑟兮僴兮’者,恂慄也”,恂有恐懼義。現在看來,這些說法都是不可靠的。《說文·言部》:“訇,騃言聲。从言,勻省聲。漢中西城有訇鄉。又讀若玄。,籀文不省。”卷子本《玉篇·言部》:“,《說文》籀文訇字也。”由此可知,“訇”在“籀文”中可寫作“”,从“勹”是“勻省聲”,因此“訇”、“”通用。以此認識來看

5、郭店簡《唐虞之道》的“(訇)”字,其實就是“”字,依清華楚簡“”字的文例,應當訓為剋,指克制、壓製。郭店簡《唐虞之道》所謂“萬物皆訇”即“萬物皆”,也就是萬物皆受克制,皆被壓製。“訇()”可寫作“”,音與下文“壞”近,可押韻。受克制、被壓製也就是受害,意義與“壞”也相近。“五行相”與“五行相生”相對,“”也就是死。“萬物皆訇”即萬物皆死,指被剋死。二上博簡《孔子詩論》的“”字上博簡《孔子詩論》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行云:“孔子曰:《宛丘》吾善之……《宛丘》曰:‘訇有情,而無望’,吾善之。”李學勤先生認

6、為:“洵”字原从“言”从“勹”即古文“旬”,該字見於西周金文師詢簋、詢簋,吳鎮烽:《陝西金文彙編》上,第336頁,三秦出版社,1989年。過去因《說文》“詢”字在新附,多寫作“訇”,現在可知“詢”字確早存在。李學勤:《〈詩論〉》說〈关雎〉等七篇釋義》,《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是依今本毛《詩》讀“訇(詢)”為“洵”。黃德寬、徐在國說:應當分析爲从“言”“匀”聲。典籍中从“匀”聲的字與从“旬”聲的字相通。因此簡文“訇”字可讀爲“洵”。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

7、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毛《傳》:“洵,信也。”鄭《箋》:“此君信有淫荒之情,其威儀無可觀望而則傚。”孔穎達:《毛詩正義》卷七,《十三經注疏》影印本,第37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朱熹《集傳》:“雖信有情思而可樂矣,然無威儀可瞻望也。”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詩類《詩經集傳》卷三。都是將此“洵”字訓為“信”。《詩經》“洵”字十見,除此例外,有八例可訓為“信”。向熹編:《詩經詞典》第539-540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因此,將《詩·宛丘》

8、“洵有情兮,而無望兮”之“洵”訓為“信”,似乎可從。但深入一想,毛《傳》之說也不無疑點。“洵有情兮,而無望兮”,依毛《傳》就是確實“有情”但不可作指望。其欲貶先揚,先感性地肯定“有情”,後又理性地否定說其“無望”,表面上也說得過去。但既是否定“有情”,又何必先去肯定它呢?以“洵”為“信”,屬於蛇足,實在沒有什麽必要。從《孔子詩論》來看,“此君信有淫荒之情,其威儀無可觀望而則傚”或“雖信有情思而可樂矣,然無威儀可瞻望也”,孔子“善之”,是不可能的。毛《傳》、鄭《箋》、朱熹《集傳》的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